【学员问题】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解答】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佛山市文华公园的设计中,鲜明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异质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导致景观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趋于稳定。因此在对文华公园这种以人工生态主体的景观斑块单元性质的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以多元化、多样性,追求景观整体生产力的有机景观设计法,追求植物物种多样性,并根据环境条件之不同处理为带状(廊道)或块状(斑块),与周围绿地融合起来。
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文华公园的设计以其园林景观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来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的建群种,如假萍婆、秋枫、樟树、白木香等作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例如,在人工改造的较为清洁河流及湖泊附近,蜻蜓种类十分丰富,有时具有很高的密度。而高草群落(如芦苇等)、花灌木、地被植被附近,将会吸引各种蝴蝶,这对于公园内少儿的自然认知教育,非常有利。同时,公园内,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的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增加,为此,应首先增加和设计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斑块,如观赏型植物群、保健型植物群落、生产型植物群落、疏林草地、水生或湿地植物群落。
景观连通性原则
景观生态学名用于城市景观规划,特别强调维持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即维护城市中残遗绿色斑块,湿地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如水系廊道等。
除了作为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要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滨水地带是物种最丰富的地带,也是多种动物的迁移通道。要通过设定一定的保护范围(如湖岸50米的缓冲带)来连接整个园内的水际生态与湖水景观的保护区。
在园内,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在景观上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在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上述理想的连续景观格局的形成。一方面,开敞水体空间,慎明渠转暗,使市民充分体验到“水”这一自然的过程,达到“亲水”的目的。另一方面,节制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还湖的自然本色,以维护城市中难得的自然生境,使之成为自然水生、湿生以及旱生生物的栖息地,使垂直的和水平的生态过程得以延续。同时,亦可减少工程造价。
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文华公园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构成名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选择植物群落。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原理实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针阔叶、常绿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等等)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景观整体优化原则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上看,文华公园即是一个特定的景观生态系统,包含有多种单一生态系统与各种景观要素。为此,应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加强绿色基质。由于文华公园独特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以及佛山市民对生态、自然景观空间的重视与追求,使得公园内绿地面积超过总用地面积85%(含湖面水体)。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基质(面积占73%),设计将所有园路种上树冠宽大的行道树或草皮,形成具有较高密度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其次,强调景观的自然过程与特征,设计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绿地景观的自然特性,优先考虑湖面、河涌的无完整性与可修复性,控制人工建设对水体与植被的破坏,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的平衡。
缓冲带与生态交错区原则
作为公园内湖泊、河涌的缓冲区,湖滨湿地景观设计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水流方向,在紧临湿地的上游提供缓冲区,以保障在湿地边缘生存的物种的栖息场所与食物来源,保持景观中物种的连续性。第二,在湿地中建立走道来规范人类活动,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随意破坏。第三,为保持亲水性与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间的矛盾,或者湖滨水位变化与植物配置方法间矛盾,采取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的搭配的方式,设计临水栈桥来解决,其中栈桥随水位呈错落叠置变化。第四,为避免湿地或湿地植被产生的臭味的影响,将通过植物类型的搭配,使植物与植枝落叶层形成一个自然生物滤器来控制臭味,并阻止杂草生长,进而控制昆虫的过量繁殖,避免在感观上造成负面影响。而湿地中树木的碎屑为其中的各种鱼类繁殖提供了必须的多样化的生境。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