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智慧城市建设需跨越“三道坎”

2015/06/011759 作者:佚名
导读:智慧城市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一些试点城市在实践中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智慧城市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一些试点城市在实践中走出了创新发展之路,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具有借鉴意义。”近日,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出版之际,该《报告》主要参编者、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我国智慧城市创建进展时如是说。

当前,住建部、科技部拉开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幕,近300个城市遵循一城一策、产城相融合、共享协同等原则,走上了各自的智慧探索之路,涌现了不少创新“闪光点”。不过,各地在实践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报告》指出,城市病制约城市科学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信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等现象依然存在,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城市病”成新型城镇化桎梏

之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以愿景设计为导向、目标为导向,人口增加了、空间承载力也增加了,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城市病”。在这种背景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引发了人们对城市问题治理的期待。

《报告》提到,现在智慧城市建设者摒弃原来城市发展的设计导向、目标导向发展理念,按照城市的需求、问题,将城市看做一个新的、有机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安全等角度进行系统研究。这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思维,是“一城一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也逐步成为县市主要领导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

在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之后,各试点在“钱从哪里来?智慧城市怎么建设?”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涌现出一些效果好、可复制的运作模式。在各地的实践中,运用有限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政企合作创新模式的形象“注脚”。

之前,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信息化项目投入,前期投入大,且后期的运营维护不到位,影响项目的持续应用效果。现在,通过BOT、政府购买服务以及PPP模式,引进社会的市场资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政企合作新模式。如湖南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广东佛山市乐从镇、河北秦皇岛等地,在合作模式、投融资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走出了各自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外,作为智慧城市“信息中枢”的公共信息平台,正逐渐在各地落地,成为不少试点创建智慧城市的突破口。《报告》指出,第一、二批试点城市有2/3以上城市已经或正在开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的设计与建设,近半数城市在进行实质性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例如北京市朝阳区4项社会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应用,形成成熟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公共基础数据库已覆盖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基层政务数据覆盖率达到80%以上。“通过搭建这个平台,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下一步的各种深化应用工作打下基础。”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第二道坎:运营模式尚不清晰

尽管各个智慧城市试点在城市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缺乏创新运营模式等共性问题,让不少人士困扰不已。

“一些城市重点项目推进难度大,主要是没有创新城市投融资规划、项目的投融资设计和运营模式设计不足。”《报告》指出,当前一些城市在运营模式上存在问题。不少地方在落实的过程中,或因政府投融资平台受限,或因政府思路不够开放,没能整合更多资源融入;或因实力不够,无法支撑企业从运营融资平台层面进行设计;或因个别企业冲着项目资金而来,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记者发现,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运行或运营模式,后续的管理、安全、服务等工作很难有序推进。

智慧城市的项目一般可分为公益性、商业性以及混合性。公益性的项目通常以政府投入为主。商业性项目尤其是混合性的项目,应充分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这也是积极探索城镇资源盘活运维发展的新模式,要求政府把该做的做好,该放的放开,实现权责明晰的城市治理体系新探索。

试点城市要做好项目公益性非公益性的梳理工作以及投融资模式设计,通过深入应用PPP模式等,创新投融资渠道,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实现双赢。

而这一点,恰恰是对《报告》中提出的“从一城一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角度考虑,统筹项目相关资源投入,政府与支撑企业详细设计操作可行的资金投入与回报方案,项目的运行/运营赢利模式或者购买服务模式设计,然后逐步有序启动重点工作。”的有力补充。

第三道坎:未配备数据信息“防护锁”

除了运营模式,不少试点城市对于智慧城市中出现的个人信息安全、数据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报告》在描述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现状时指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大部分试点部署了相应信息安全产品,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但是关键基础设备,如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核心网络设备等,主要采用国外产品。这中间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

“目前,一些地方的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投入和运维投入力量不足;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未建立长期、日常性、动态的运维管理、风险评估等管理体系,给信息安全埋下了一个个隐患。”谈及信息安全隐患的危害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安全薄弱的现状,《报告》提出各地应遵循相应的原则:自主可控可信;构建全社会协同参与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法规与管理制度;做好信息保密和信息开放之间的平衡。

信息安全工作在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对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控制系统等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加强重视,构建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相应的安全技术研发,加强对敏感数据、个人信息的监管力度,给各种数据加上“防护锁”,确保信息安全。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