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从出土城砖“读”出明朝大同筑城“那些事儿”

2018/09/06111 作者:佚名
导读: 近日,大同市文物局文物监察大队在文物安全巡查时,在大同古城内发现了100多块明代城砖,尤为珍贵的是,一些城砖上有“洪武伍年”“洪武肆年”“官自造”、“ 右衞汤兴罚砖”、“大同府智字陆號”、“中字号”等各种款印文,砖上的铭文为楷书、隶书,

近日,大同市文物局文物监察大队在文物安全巡查时,在大同古城内发现了100多块明代城砖,尤为珍贵的是,一些城砖上有“洪武伍年”“洪武肆年”“官自造”、“ 右衞汤兴罚砖”、“大同府智字陆號”、“中字号”等各种款印文,砖上的铭文为楷书、隶书,阳文竖排,一行记年月日,一行记地、记号或记人,而且繁体字或简体字同时出现。

本报4月10日3版刊发了消息《大同古城发现大量明洪武时期印文城砖》后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近日就这些纪年城砖承载的历史信息采访了相关专家,了解到纪年城砖背后明代大同修筑城池时的“那些事儿”。

从城砖上读出洪武年间大同的筑城信息

据史载,明洪武二年正月,明左副将军常遇春围攻大同,守大同城的是元将竹贞,竹贞凭借兵精粮足固守大同,但城内百姓纷纷反抗,加上城外明军的强列攻势,竹贞仅坚守了7天便弃城而逃,从此大同纳入明王朝的版图。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初一,刚刚到任的大同卫都指挥使耿忠就向明朝廷上奏请求修筑大同城墙,“请以蔚、忻、崞三处民丁与军士协力修浚大同城堑”,朝廷应允。之后,耿忠调兵遣丁,调拨粮食,使修复大同城池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修筑城池的人,除了本地人还有来自蔚州、忻州、崞县的民丁和兵丁。

洪武四年七月初一日,明朝廷即“遣使命中书右丞相魏国公徐达自北平往山西缮修城池,训练士卒”。 明正德《大同府志》记载:“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周围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砖外包。”徐达大同造城自此开始。  

实际上,现场指挥施工的是大同都指挥周立,明成化本《山西通志》载有“明年(洪武六年)都指挥周立以砖外包”,大同城墙上的城楼、角楼、敌台等均为掌印都指挥周立所建。大同的城墙墙体以三合土夯填,墙表包砖,在九边重镇之中,大同城池有“金城汤池”的美誉。

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一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次发现的有“洪武伍年”“洪武肆年”字号的城砖,也是对以上史载的实物佐证。

明代大同城砖烧制工艺精良

这批出土的城砖为长方形青灰色条砖,长39—42厘米、宽20—21厘米、厚10.5—12厘米,重量17.8—19.5公斤。这么大体量的城砖烧制工艺如何?那么多的城砖又是什么人烧制的?记者就此采访了地方志专家姚斌。

大同市地方志专家姚斌介绍说,明代大同城内城外有不少砖瓦窑,大同开始修筑城墙时,这些砖瓦窑被官府征用,专门烧制城砖。像“大同縣仁字壹號”、“大同府智字陆號”等应该就是不同的砖瓦窑窑主的标记。

姚斌认为,这批新发现的城砖中有“中字号”,表明这批砖的型号是中号。明代城砖分为大中小三号,其中中号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约18公斤。

明代大同城砖的烧制工艺比较精良,而且都是手工制作。先把土筛去杂质,再和泥制成砖坯子,晒干后,砖坯子盖印再装到砖窑里烧制。烧窑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虽然不像烧造瓷器那样精细,但也要求掌握好火候。烧好的砖如果不浇水出来的是红砖,要出青砖就得在窑顶上往砖窑里浇水,达到降温的目的,浇五六天水后砖就可以出窑了。

烧砖是苦力活,建窑、制坯、烧窑还都是技术活,这些技艺决定了城砖的结实程度。可以说每块城砖都来之不易,浸透着制砖人的智慧和汗水。

一块块纪年城砖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看着这些城砖就如同翻阅一部浩瀚历史长卷,从中读出了历史文化、民俗和工艺等众多内容。

从城砖看出明代卫所设置

在这批城砖中,有洪武五年“右衞汤兴罚砖”,还有“四军号”、“中所贰號”等印文,这又透露了一些什么历史信息?

明史研究学者吴天有认为,城砖中的“右衞”体现的是明朝的卫所制,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是由朱元璋首创。洪武二年,明将汪兴祖奉命“将宣武、振武、昆山三卫士卒守大同”。洪武三年正月,置蔚州卫和大同左、右二卫;洪武三年八月,置朔州卫;洪武四年正月,置大同都卫,这是大同地区基本的防御力量。洪武四年正月,置大同卫都指挥使司,以耿忠为都指挥使。

都指挥使司也称都司或都卫,于洪武三年十二月开始设置,初设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八都卫指挥使司,继设建宁、大同二都卫指挥使司。大同都卫的设置,标志着大同作为明朝边防军事重镇的开始。

卫所是一种特殊的军队编制,每个卫约有5600人,卫下置千户所,统兵千人,这些人平时是种田垦荒的农民,战时拿起武器就是军人。其中的“四军号”“馬军号”等应该是千户所下面小分队的番号。

城砖文字透出的历史信息

城砖的印文中有“罚砖”字样,是什么人被罚了砖?有的砖上的字是繁体字,还有不少是简体字,这又说明了什么?

大同市文物局文物监察大队队长高峰介绍,这批新发现的明代城砖中有不少是罚砖,高峰说,罚砖应是对制砖质量不合格或对作奸犯科之人采取的一项处罚措施,罚其出资烧砖,并标识借鉴。其中有“右衞汤兴罚砖”“无文引王□□罚砖”“各处军人在外罚砖”等。汤兴当为人名,来自右卫的受罚人;“文引”是准予通行的文书,“无文引王□□罚砖”是这个王姓之人因为没有拿着准予通行的文书而去做某一件事,被处罚出资制砖;“各处军人在外罚砖”可能是擅自离开卫所的军人被处罚的一种方式,就是出资制砖。从这些罚砖可以看出,明代的处罚制度是相当严厉的,而且通过惩罚也解决了部分烧砖的费用。

城砖上,像“中字号”这个“号”字为简体字,“大同府智字陆號”中用的则是繁体“號”,繁体字和简体字在一批砖中同时出现,说明此时部分简体字已在民间普遍使用。

还有一块城砖上有“大同府吏典”字样,吏典是府里的吏员,说明也有大同府的官员捐资烧制了城砖。从这些城砖的印文里可以研判出,洪武时期明代大同城是汇集了各种力量共同修筑的。本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崔莉英 图为出土城砖的拓片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 斌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刘 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