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北京游玩,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故宫。不管站在哪个宫殿,都会被它的壮观所震撼。
我们知道,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一言九鼎的皇上住的地方,自然是非常的豪华奢侈。
不仅头上盖的是珍贵木材,脚下踩的更是“金砖”。
金 砖
金砖,这是流传在老北京坊间的一个词,在老北京有一句话叫做:“紫禁城里的地都是用金砖墁的。”
也就是说故宫里铺的砖都是用金子做的,当然这是一种很夸张的说法,并不是真的。
虽然紫禁城铺地的不是金子做的砖,但价格和金子也差不多了。
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三大殿的地板是青灰色的,水磨过似的光洁,有点像玄青色的石头,反正肯定跟金砖沾不上边。
但是“金砖”这个名号倒还真不能算是老百姓对皇帝奢侈生活夸大其词。
前些年,一对永乐的御窑金砖就通过拍卖以80多万的价格成交。
那么为什么故宫砖的价格这么高呢?
苏州的陆慕砖窑
这事还要从明朝皇帝朱棣说起,当时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
在选择用什么样的地板来铺时,苏州的陆慕砖窑被看中。
因为这里土质很优良,生产出来的砖比一般的要坚硬不少,而且这种砖有一种特点就是“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苏州的陆慕砖窑旧址
由于陆慕砖窑生产出来的砖在当时质量上乘,所以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窑场还被赐名为“御窑”。
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这种地砖可以说是相当精致了,当年故宫装修时的地板便采用“御窑”生产出来的方砖。
“京砖” “金砖”
而老百姓们口中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大方砖的雅称。
之所以被叫“金砖”,其一是因为它们是专为皇室烧制的,当时人称“京砖”;
其二是它们胎质特别细腻致密,断之无孔,敲击时有金石之声。
“金”与“京”发音相似,再加上老百姓对故宫金碧辉煌的印象,因此“京砖”就逐渐被叫成了“金砖”。
▲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
虽然被叫“金砖”的方砖并不是真的用金子做的,不过说实话,这样一块砖,叫它“金砖”也不为过,因为这一块砖的用时要整整七百二十天,也就是两年!
所以当年才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而要是按照现在金价来算得话,估计一块砖也不少于10万块钱。
烧制耗时两年
如此值钱的原因远不止这一个,它能够卖这么高的价钱,还因为它工艺之高。
这样一块砖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而又讲究,仅取土这一项工作就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
取土(约一年)最关键的是这个土,必须是用特有的黏土,而且要把这种土晾上一年,才能失去他的“土性”。
制坯(约7个月)反覆踩踏练泥,去掉气泡成为稠密的泥团。经过反复摔打在装入模具以后,阴干的过程也要7个月,最后才能入窑烧制。
烧制(约5个月)先以糠草熏一个月去除湿气,再缓慢升温,用片柴烧一个月,用棵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柴烧40天方可出窑。
出窑了还要用上好的桐油浸泡,最后等表面十分光泽了,才算是完成任务了。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已经是两年多!
毕竟这是要入宫的砖,因此不是这般精益求精怎能入皇帝的眼。
此外,这些砖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每座窑一次能够生产的砖至多不超过7000块,如果一批砖中抽查到有6块达不到既定的要求,则这一批砖都要作废,要重新烧制......
金砖在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丢失和仿造。
这些金砖的背面不仅有年号,还有工匠的名字,这里的每一块方砖都有自己的来历。
运到北京后官府还派官员逐块检验,每块都要精心检查,方可进贡。
即便准时交付顺利进京了,在铺设金砖时名堂也不少,据悉每个瓦工和两个壮工每天只能墁五块。
8000多万块砖
这样看,一块地砖花两年时间完成,有人曾不完全统计过,据说当年建造故宫的时候,大概用了8000多万块砖......
所以说这在当年也是一个旷世工程了,光从砖来说,故宫的恢弘壮丽都是一般宫殿不能比的。
这种砖贵到富有天下的皇上也只舍得集中在东、中、西三条路线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里铺设。
这些宫殿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制,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故宫建成后的金碧辉煌让百姓们惊叹不已,难怪坊间会有“紫禁城的砖是用金子做的”这样的传言。
烧制技艺失传
然而,可惜的是,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当年皇宫这项烧制技艺现在已经失传了。
有资料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江苏苏州的御窑村还有御灶二十四座,据说金砖就是在这一年停做的。
所以这些经过细致工序烧制而成的砖已经成了神话,能卖到天价也是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