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货币政策,可能让很多人有点看不懂了:国内资产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连续的“去杠杆”政策好像又有变化,从“去杠杆”变成“稳杠杆”杠杆。
央妈又有开始放水的动作,这个情况下,房子还能买么?
1
爆雷不断
五月是不平静的一个月,不知不觉中,违约常态化真不是空谈,2018年才过去了4个月,今年已有1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公司包括四川煤炭、大连机床、丹东港、亿阳集团、中城建、神雾环保、富贵鸟、春和集团、中安消等9家公司,涉及金额合计高逾130余亿元。
而近期,上市公司也开始出现巨额违约或者债务危机。中安消、神雾集团、盛运环保、凯迪生态等知名上市公司均爆出违约。联想到之前的金盾、盾安等等债务危机。
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债务爆雷触目惊心。
2
央妈不得不出手
「冰火两重天」,用来形容今年的经济环境,太合适不过了。看看上面的冰,再看看下面的火——
5月15日,央妈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放水1800亿元;
5月16日,央妈再放2000亿元;
5月17日,央妈增加300亿元。
短短3天时间,放水4100亿元,要知道4月份的置换降准也只是实际放水4000亿元左右,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难道是收得太紧,爆雷太多,央妈也扛不住了?
即使是坐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也能看见央行内心的纠结:这么多年的放水,在美国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内债务让人看着都揪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杠杆”已经变成了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
但在国内资产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去杠杆稍微步子大一点,就迅速听见处处雷声不断,而且爆雷的并不是突破天际的房价,而是国家经济命脉——实体经济。以至于不得不说:去杠杆下,房价还没反应呢,实体经济倒先开始倒下。
央妈不得不出手援助了。
3
去杠杆变成稳杠杆?
日前,央行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货币政策的思路生变,其中核心表述为“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而在上一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当中为“稳增长、去杠杆、防风险”。市场仔细对比之后发现,央妈当下货币政策针对性有所调整。
上述报告当中,央行认为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在文中多次出现“稳杠杆”的表述,如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约束非理性融资行为,有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M2增速趋稳有利于金融体系控制内部杠杆和减少资金内部嵌套循环,也有利于宏观上稳杠杆;监管方面,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风险。对比之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稳杠杆”成2018年以来主基调。,已经不再提“去杠杆”了,而是强调“调结构”,“稳杠杆”成了主题,“去杠杆”因为债务,不得不让位。
4
突破天际的债务
经济增长靠什么刺激?出口、消费、投资三架马车,但是出口不是伸手就能控制的东西,所以只能管一管投资和消费。
投资和消费又靠什么刺激?经济不好的时候谁都缺钱,没人愿意投资也没人愿意消费,总之没钱,一切都是空话。
所以,只要经济一下滑,放水往往是祭出的第一招,没钱嘛印钱就好了。
结果,钱越来越多,带来的边际效应却越来越差,经济和货币的距离越拉越远。
消费的需求终究是有限的,而消费必然会传导至生产环节,当企业发现实体不赚钱的时候,都想去玩钱生钱的游戏。
但是,钱生钱总是要还钱的。经济的实际体量就放在那里,只有一部分钱的背后是有经济支撑,超出的部分都是赚不了钱的玩法。
原本借100还110,赚不了钱也就还不起钱,只能借110再还121,结果121更加还不起,只能继续借121还133。
总有还钱的一天。
5
所以,房子还能买么?
回到标题中的问题:房子还能不能买?
感觉现在的中国人,有了一个条件反射:自贸区了,房价能不能涨?开发区了,房价能不能涨?朝鲜变政策了,房价能不能涨?出台新政策了,房价能不能涨?央行政策变了,房价能不能涨?
几乎什么问题都引出另一个焦虑的问题:房价能不能涨?仔细想想,当全民永远都在盯着买房的时候,很难说这是一个很幸运的故事。
那房价到底能不能涨?谁知道呢。过去几年说房价要跌的,都被打脸打的消失了。但要说房价永远涨?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借的钱总是要还的。
因此只能分开看。你如果是刚需,永远都得买;如果你是投资,那房价涨了,你得考虑变现周期和变现成本;房价跌了,你能扛得住么?跌一年后再涨,你确定你的资金成本能支持你扛到房价上涨的那一天么?
房子还能买不买,并不是看以后房子还升不升值,而是看你能不能扛到升值的那一刻,不要让自己身处险境,成为结构性去杠杆中的炮灰。
负债轻易变资产的日子过去了,过高的负债只会成为下一轮爆雷的对象。当你不愿意以身涉险的时候,生菜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安心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