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字关注我们哦!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蛙
湖南长沙铜官窑制品
现展出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展厅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
这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蛙是一件当时为儿童生产的瓷玩具,该玩具以青蛙为造型,外施青釉,以褐绿彩做装饰,实物体量较小,可于手掌之中把玩。
此件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蛙模仿自然界青蛙的形态塑成,塑造手法写实、逼真,表现了一只爬坐在地,欲向前跳跃的青蛙。瓷蛙两只后腿夹腹后收,蹲坐在地,两只前肢较长,弯曲撑地,肘部外抵,蛙的双掌朝内贴地,前脚上的趾均合拢在一起。在塑造时,瓷蛙的头部和躯干融为一体,从俯视角度看,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瓷蛙头部较为扁平,没有鼓出气囊,一张大嘴紧闭,仅留出一条缝隙,下颌较为厚实。头部左右两侧各一只大眼,犹如铜铃,眼珠突出外鼓,两眼睛之间一条阴刻细线从头部一直延伸至背部。瓷蛙的躯干短而宽,背部较为圆润光洁,自然凸起上拱,腹部两侧略微鼓起。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蛙的细节展示
整个青蛙瓷玩具在设计制作上至少有三方面可称赞之处,第一是简洁、整体,工匠善于化繁就简,选取青蛙蹲坐欲跃的姿态表现既符合日常所见青蛙的常态,又在工艺技巧上减少了因大幅度动作带来的塑造困难,青蛙臀部和腿紧紧连着器座,不单独表现蛙后肢的粗壮有力,仅以线条区分出几个块面,趾部等细节均隐于蛙的腹部下,不做细致刻画。蛙的背部更加不拘泥于表现细纹,除了一条贯穿的中轴线外,没有其它刻画,就连点染的褐绿彩也是颇为随性洒脱,基本是随笔落墨,野趣天然。眼睛只刻画贴近头部的部分,鼓起的透明膜层自然省去,做到意到即止。全器除了两前肢稍有外延之外,其它部分都紧密相融,两前肢最后也在器座的衬垫之下增加了与青蛙躯体的整体性。第二是安全、实用,正是在简洁、整体的前提下,作为玩具的瓷蛙得到更有利的保存,因为没有旁枝末节的形体塑造和繁杂工细的装饰,从而避免了精细部位的磨损,减少了瓷蛙出现残破的可能性,这也是存续千年之后这件瓷蛙仍旧能够基本完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原因。从卖家来看,作为民窑产品,追求经济高效,不可能对这样一件民间玩具精雕细琢,使其繁缛庞杂。从产品的受众面来看,也就是买家来看,其目的是给家中的小孩玩耍,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投掷,倘若瓷玩具过于精美也将很不易经受小孩的玩弄,只能是华而不实,甚至还有可能对小孩造成皮肤上的划伤。第三则是注重兼具美观,这件瓷蛙相比较于后世的玩具来说要显得拙朴很多,但却自然纯美,别有童趣。瓷蛙背面弧线流动自然,优美生动,色彩点染抽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器座的的底座没有具体的造型,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荷叶抑或是井底?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儿童心中会有答案。整个青釉褐绿彩瓷蛙被工匠处理的浑然一体,概括洗练,惟妙惟肖,生机盎然,是一件代表了工匠高超智慧和熟练技艺的作品。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蛙背面
展厅中另一只长沙窑瓷蛙玩具
蛙,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是具有丰富文化寓意的动物纹样,在古代青铜器、石雕当中均有蛙的形象出现,在民间传说、民间工艺品当中,蛙的形象也都是运用广泛、深入人心的,我国北方民间至今仍旧有使用蛙形耳枕的,蛙与“娃”以及女娲的“娲”谐音,还因繁殖能力旺盛,而被视作生殖崇拜的图腾。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7个节气,同时也是夏季的首个节气,此时气温升高,绿荫繁茂,意味着一年之中夏季的到来,也说明炎暑将至。南方地区此时也进入雨季,雨量明显增多。春夏之交的时节,人们还应要注重精神的调养,避免感冒。我国古代将立夏的三候定为:“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与“立夏”节气相关的文句:
《汴路水驿》
【唐】王建
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去舍已云远,问程犹向东。近来多怨别,不与少年同。
参考文献:
①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图版161。
②图片来源:由笔者拍摄于湖南省博物馆展厅。
1353539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