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至湖南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建创三个“世界之最”
昨天,我国又一条创下三个“世界之最”纪录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建:6月3日,甘肃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酒泉-湖南工程”)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和湖南省湘潭市同时举行开工仪式,进行为期两年的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酒泉-湖南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电压等级最高、送电距离最长、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是甘肃首个特高压电网工程和首条直接为湖南供电的特高压线路。此前世界输送容量最大直流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和建设的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经于2014年1月正式投运。
酒泉-湖南工程是迄今为止输电距离最长的特高压输电工程,也是重点服务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送出的跨区输电通道,工程将全面采用中国自主开发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工程开工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电网进入全面提速、大规模建设的新阶段。
据了解,该输电线路起于甘肃酒泉,途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5省(市),止于湖南湘潭县,需要新建酒泉、湘潭2座换流站,换流容量1600万千瓦,线路全长2383公里,工程投资262亿元,于2015年5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运。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泽洪表示,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对于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清洁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酒泉至湖南工程是保障甘肃能源资源基地大规模大范围开发、配置和利用的重大工程。
刘泽洪说,华中地区电力需求增长迅速,但能源相对匮乏,煤电油运紧张矛盾最为突出。酒泉-湖南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华中地区电力供需矛盾,构建西电东送大动脉,实现甘肃风电、煤电的大规模开发、打捆外送和大范围优化配置,缓解华中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成后,将西部风电、煤电、光伏电力送至华中地区,输电能力800万千瓦,每年可新增送电约400亿千瓦时,减少燃煤运输1800万吨,减排烟尘1.5万吨、二氧化硫8.8万吨、氮氧化物8.0万吨、二氧化碳2960万吨,将有效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甘肃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境内多戈壁荒滩,属国家风光资源分布一类地区,适宜开发风电土地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风能资源储量达2亿千瓦以上,同时,太阳能资源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高、大气透明度好等特点,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6000兆焦/平方米。风能、太阳能资源资源丰富,是国家确定的大型风电基地之一。
截至2014年底,甘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8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17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本地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36%,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输送瓶颈制约,弃风弃光严重。
而目前酒泉地区有超过800万千瓦火电、560万千瓦风电和500万千瓦光伏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具备建设大型能源基地的条件,在输送风电等新能源的基础上,配套适当规模的火电,实现风光火联合外送,可以保障直流运行稳定,提高输电效率。
“甘肃的清洁能源,将通过这条大通道送往华中,缓解华中地区电力供需矛盾。”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部主任张福轩说。对因电力无法外送而受弃风弃光之苦的甘肃新能源企业来说,这条线路无疑是“救命工程”。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咸辉表示,酒泉至湖南工程建设将有力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根据投资估算,建设酒泉-湖南工程,将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118亿元,直接带动电源投资约655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1.8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84亿元,增加税收16亿元,将有力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
目前,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二直”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输电线路长度超过2.1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2.1亿千伏安(千瓦),累计送电超过3300亿千瓦时。特高压在大范围优化能源配置,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经济、清洁、高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后续“五交八直”特高压工程的加快推进,新增特高压电网投资将达到4500亿元,加上各级电网共投资1.5万亿元,带动电源和相关产业投资1.7万亿元,可年均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以上,同时还能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