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8/09/06156 作者:佚名
导读: 专家组实地考察灵渠 5月11日,国家灌排委员会组织水利部国科司原巡视员孟志敏、姜开鹏、孟宪民、谭徐明、蒋超、王凯等6位专家,到兴安县经过实地考察和召开“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家考察评估会”,一致认为灵渠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条件

专家组实地考察灵渠

5月11日,国家灌排委员会组织水利部国科司原巡视员孟志敏、姜开鹏、孟宪民、谭徐明、蒋超、王凯等6位专家,到兴安县经过实地考察和召开“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家考察评估会”,一致认为灵渠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条件,推荐申报,标志着灵渠申报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取得关键的阶段性成果,已进入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冲刺阶段。

时逢初夏,古老的灵渠绿树浓荫,渠水悠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评审专家一行风尘仆仆,从灵渠渠首开始,先后到灵渠北渠、竹枝堰、一支渠、三支渠、大湾陡、星桥、星陡、赵家堰、鸾塘堰,全面系统地对灵渠灌溉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们每到一处都一边听取兴安本地灵渠研究专家的介绍,一边详细查看渠、堰、陡的现状,无不为灵渠灌溉历史悠久,工程之精当,文化韵味之浓烈,遗产价值之独特所折服。

专家们查看灵渠水系统模型

灵渠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全长36.4 公里,它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是中国南北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和周边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灵渠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灵渠流经之地属湘桂走廊,沿途土地肥沃,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发挥灵渠的灌溉作用,素有“灌田甚多”、“民田赖之”、“溉田万顷”、“灌溉发达”等史料记载,灌溉的方式主要有自流和提水两种。灵渠水利遗产要素构成完整,有精巧绝伦的渠首枢纽工程、设置精当的沿途防洪工程、精致智慧的渠系工程、功能完备的调蓄工程,不仅保留了渠道全程,还保存有不同功能的水利设施,形成了一套集陡门、堰坝、水涵等为一体的水工系统。据1938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调查,当时灵渠保灌面积为8502亩。20世纪70年代之后,灵渠的灌溉工程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目前灵渠总灌溉面积已达6.5万亩,灌区覆盖兴安县的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59000多人。灵渠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古代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杰作、水利灌溉设计的经典范例。

专家们在灵渠北渠、竹枝堰考察

专家们实地考察灵渠大湾陡

专家们在灵渠鸾塘堰考察

专家们体验灵渠灌溉区域民俗风情

经过紧张有序的实地考察、查看资料文本、听取工作汇报、专家组认真讨论等环节之后,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灵渠历经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树立了我国水利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灵渠是见证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工程,是人类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其科学及工程技术具有时代领先性;灵渠在灌区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规章制度方面对现代农田水利管理有借鉴价值。灵渠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条件,推荐申报。

专家考察评估会现场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在灵渠申报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获得专家组一致推荐之后作表态发言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也是兴安县自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启动以来,在国家灌排委员会和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的关心指导下,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全方位推进灵渠申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之后,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将由国家灌排委向世界灌排委报送申遗相关材料,兴安县将按照专家组给出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总结归纳工程的科学技术内涵和价值,完善申报材料,并根据灌溉工程遗产特点,编制灵渠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力争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的最终成功。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从“灵渠灌溉的历史、灵渠遗产的价值、灵渠申遗工作扎实推进”三个方面向评审专家作了详细地汇报。中国灌排委员会和水利史研究所专家丁昆仑、高黎辉、李若曦、刘 静、李云鹏、周 波、邓 俊,兴安县领导胡琳、文新祥,兴安县申遗办全体人员、县水利局相关人员、县文旅广体局主要负责人等参加了当天的考察评估会。(蒋子鸣 文/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