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的天山顶上白雪皑皑,云朵环绕,不远处牧羊的哈萨克大叔已经穿上厚实的衣物来抵御低温。9月11日,在齐古1井、呼西1井顺利完井后,工程技术三分公司修井20队指导员凌玉良带着队伍马不停蹄地搬家到昌1井,他们要赶在山里下雪前干完8口气井的封堵任务。
横跨300公里 寻寻觅觅
这批油田公司重点封堵井,横跨乌鲁木齐西山农场与沙湾之间,跨度达300多公里,单井井距至少都在60-100公里之间,非常分散,单单就找井来说就是一件麻烦事。
气井封堵项目负责人乔增兵,已经连续第三年来到山里,GPS是他必备的工具。他回忆道,第一年来的时候找了整整一天也没找到,前不着村后找店,连求助的人都没有。
在山里寻寻觅觅这些年,如今,他连山里的羊肠小道也能知晓一二。
有时遇到年久失修、无人问津的井,连一条山路都没有,不久前刚刚完井的齐古1井就是这样一口井。
副队长李爱民带着装载机足足垫出了30公里的路,上修的队伍才顺利搬家到位。
牛羊经过 “封井”成“风景”
在天山山脉的北面,山峦以梯状的形式渐渐矮了下来。即便如此,从山谷望上去,山势依然陡峭。让第一次出远门的年轻人沉浸在美景中。
8月15日临近傍晚,修井20队的送班车驶进齐古井区。
但让他们出其不意的是,刚刚搬家到齐古1井,就被三辆摩托车围住了。原来,这口井位于牧民的草场中间,对于突然上门的“来客”,他们有些警惕。
经过沟通,说明来意,牧民才同意让他们连夜卸下井口干活的家伙。
第二天一大早,乔增兵带着20多名员工的身份证来到县政府、乡政府、村委会,一一与当地备案,并承诺文明、环保施工。
井架立了起来,为了保护山体环境,班组员工在标准化工作时增加了三防布的数量,让相邻的三防布之间相互重叠并在边缘处垫高,以保证环境不受污染。
每天这里都有牛、羊、马群的经过,施工时间长了它们也不怕生了,吃草的时候就离井架越来越近,让“封井”也成为山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口小肚大 “气量”鼓鼓
齐古1井是一口边探气井,有三“大”特点,即脑袋大、肚子大、脾气大。
对于日产气量达30000m³的气井来说,这口井套管尺寸是一般井的一倍。经过第三次24小时连续压井作业,才让这口井的脾气“平息”下来。
技术员孙骏说道,齐古1井口内径小,套管大,造型看起来就像一个瓶子。
这有趣的造型,让施工起来却困难重重。在下入封隔器、通井规、刮削器等大机具时,班组人员必须要先把重7吨的井口和防喷器拆卸下来,不然这些入井工具连“脑袋”都“挤”不进去。
一口2000多米的深井,下桥塞3趟、通井1趟、刮削1趟…他们在20天时间里拆、装井口不下15遍。
“早穿棉袄午穿纱”
1993年出生的李晓春是第一次随队上到山里干活,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早穿棉袄午穿纱”。
有经验的指导员凌玉良准备了充足的毯子、被子、棉衣,还有饼干、方便面、火腿肠等干粮,他总是烧水壶随时都备着,让年轻人驱寒保暖。
8月27日是齐古1井第一次下电桥的工序,也是挤油层的关键一步。测试车从克拉玛依赶到井上已经是下午。
乔增兵心里盘算着,这口井不老实,一定要一口气把桥塞座好!
这天夜里,他们连夜提油管到凌晨4点,配合下完电桥已是清晨7点多。虽然辛苦,但油层封堵完成意味着齐古1井的封井作业成功了一大半。
回到值班房,平日里最不爱喝热水的李晓春抱起热水杯子咕嘟咕嘟的喝了起来。
经过25天的攻坚克难,这支修井队伍取得了齐古1井的成功作业,他们其利断金,克服施工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相互协作,高效快速的完成生产任务。而这次的胜利只是一个开端,修井人的“天山之行”还在继续…
信息来源:工程技术三分公司
信息编辑: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