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雷
“钦廉四属”,亦称“钦廉地区”
指的是清朝时期廉州府的四个属县,即合浦县、钦县、灵山县和防城县。范围与现在广西北部湾沿海的三个地级市——北海、钦州、防城港(除上思县外)。
在这一地区,陶瓷生产是古远的。
2010年5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合浦县草鞋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汉代建筑遗址,并立即开展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推测,它是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的合浦郡城遗址。草鞋村汉城址全埋于地下,遗址的真实性得以确保。这样大规模、完整的汉代手工作坊遗迹,在我国汉代考古上并不多见。其丰富的遗存要素,成为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重要见证。
在古城遗址中,就发现有古陶的窑址。
在古代,这一地区的陶瓷生产比较普遍,主要是应对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需求。合浦县原属广东省管辖,1965年以后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57年7月广东省博物馆文物普查队湛江分队在合浦县福成公社发现了上窑、下窑两处窑址,上窑仅有一个窑堡,下窑规模较大,共有5个窑堡。
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根据当时在两处窑址内采集到的“青、黄、灰、绿等色釉的瓷片”鉴定,认为两处窑址的年代当属北宋。1961年,广东省博物馆曾广亿等同志又到合浦县复查,认为两处窑址的年代当属唐代。
覃坚 摄
后来,还是确认为宋窑,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和1980年,先后在福成宁海下窑村和上窑村发现了宋代的瓷窑遗址,出土的瓷器大多是青黄色釉,制作精细。这两处窑址是最值得一提的:都是面临海港,窑门口面对的就是直通北部湾和东南亚各国的海港。这明显是为出口而建的窑口。当然,这条港道历经朝代更替,已经沧海桑田,但涨潮时,旧窑址前面的池塘里还浮出海上红树林的叶子。
之后,又发现了一座宋代遗址——田头屋窑址,位于铁山港区,这里的海湾狭长纵深,宛如河流,加之附近的山头多以红色为主,所以当地人喜欢把这一带称作“赤江”。
那里的窑,都是未开封的,里面全是烧好的瓷器。为什么未有开窑就弃置了呢?有专家认为,很可能与当时的海禁有关系。试想,如果朝廷颁布法令,实施海禁,海上舟楫全无,出口无望,当地人口尚少,也无销路。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弃窑逃之夭夭。
解放初,北海陶瓷生产仍以南康地区为主。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改造之后,生产规模开始扩大,1955年,赤江共有陶器厂24间,其中公私合营厂1间,私营企业23间。石康也有一些私人陶窑。
1958年后,白沙也办起陶器厂,一些生产大队也办起陶器厂。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赤江陶器厂开始出口陶瓷制品,以至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出口厂家。
1978年爆发越南排华事件,大批华侨被驱赶出境,当时北海成为最大的难民安置点,其中近1500人被安置在赤江陶瓷厂。
1979年,赤江陶瓷厂更名为广西赤江华侨陶器厂,成为自治区直属的国营企业。
现在,我们到南康去寻访陶瓷企业的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些有古代遗风的建筑及围墙。
赤江陶瓷厂最值得一提的是,那里生产的沙锅,优质,陶土好,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重要元素。用那里的沙锅煲出来的饭菜特别清甜和清纯。据传,上世纪70年代,周总理患病期间,有关部门就在赤江陶瓷厂选了一套大大小小沙锅送到北京去。
覃坚 摄
从合浦县分出去的浦北县,也有瓷器厂,并且名气很响。
浦北县城叫小江。那里出道的瓷器叫小江瓷。小江瓷素有“北有景德镇,南有小江瓷”的美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小江新南村委瓦窑背岭遗址,采集到六朝至唐朝时期的水波纹灰陶片及青瓷碗、碟等遗物;寨墟镇土东村武思江沿岸至西岸村有宋代的土东窑群遗址;小江镇马路坡的小江窑,烧制年代虽晚,但该窑前后延续400多年,产品畅销东南亚地区,在桂东南及北部湾区域近代民窑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覃坚 摄
回顾“钦廉四属”陶瓷史话点滴,是为印证广西北部湾地区从古到今,陶瓷生产是非常普遍的,是有传承的。
对照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这些陶瓷生产也是有需求依据的,而且也得到了考古的证明。
所以说,坭兴陶在这一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就不足为奇了。
▍注明:本文选自《国安南风》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