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 (gold and lacquer wood carving)又称潮州金漆木雕,简称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方传统雕刻艺术之一。
风格独特、自成体系,具有"工艺精湛、玲珑剔透、金碧生辉、富丽堂皇"等特点,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扬世界,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收藏。
在庙宇建筑中,随处可见栩栩如生的木雕工艺,往往带有故事性,蕴含发人省思的意义;而供人祭拜的神像,也常是木头雕刻,甚至贴上金箔以显示尊贵以樟木为主要原料进行雕刻,并在其上髹漆、贴金的木雕,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潮州开元寺
历史沿革
金漆木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在木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潮阳县志》记载:“潮阳金漆木雕,始于唐,盛于宋。”
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开元寺中,留存有唐代木雕“木鱼”,以及宋代木雕“木龙”(铜钟的悬梁)。
明清两代,潮州(今潮汕地区)官宦、商贾的住宅多尚雕梁画栋,木雕普遍作为建筑和用具上的装饰,并使用髹漆、贴金的技法。明代李龄在《广济桥赋》中描述道:“五丈一楼,十丈一阁,华彤橑,雕榜金角,曲栏斜槛,丹漆涂垩”,可见当年的情景。开元寺内的挂筒“仙姬送子”、大殿龛桌和“金千佛塔”等,也都是明代金漆木雕的作品,其中万历年间(1573~1619年)雕刻的龛桌已运用镂雕技法。
清代乾隆以后,金漆木雕成为显耀华贵的工艺品,并广泛用于厅堂、居室中的门、窗、屏风、几案、挂屏、横匾、床榻、橱柜、睡枕以及神龛、神像、神牌、馔盒、香炉罩、烛台等。这个时期的金漆木雕,题材广泛,构图复杂,使用浮雕、圆雕、镂雕等各种技法,特别是运用多层次的镂雕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末,潮阳关埠下底人黄武贤,跟随左宗棠平息新疆叛乱有功,被朝廷加封为云南提督。黄武贤曾以潮阳金漆木雕《福禄寿三星图》奉献慈禧太后,慈禧爱不释手,连称“广南人杰艺精”,后当国宝收藏于故宫。
潮州安济圣王庙厅堂横梁上雕刻的“蟹篓”就运用多层次镂雕的技法表现了螃蟹在竹篓内的生动姿态。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成的潮州“已略黄公祠”,其中堂横梁的金漆木雕,选用古典戏曲题材,构图复杂,多层次的镂雕极为精细,是清末的代表作品。
金漆木雕花轿
建国后,潮阳金漆木雕有了新的发展。
50年代中期,金漆木雕由潮州市发展到汕头以及广东东部的普宁、惠来、揭西等县(今潮汕地区)。1957年,著名艺人张监轩和陈舜羌创作的“蟹篓”汲取了清代遗物“蟹篓”的长处,大胆创新,表现竹篓内外姿态各异的螃蟹,竹篓雕刻玲珑剔透,四面都可观赏。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铜质奖章。
1961年,张监轩等创作的“三阳开泰”等4幅挂屏,面积各为3m,厚12cm,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制作的大型挂屏“大观园庆元宵”,长12m,高4.5m,厚0.2m,总面积为54m,耗用金箔50万张。作品取材于《红楼梦》,场面宏伟,人物众多,以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拱桥、石阶等贯穿其间,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同年底,又制作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作品长17m,高2.5m,共雕刻人物623人,骡、马、骆驼、猪、牛等近70头,船17艘等。
1959年,县有关部门把一些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潮阳县工艺美术厂,是金漆木雕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产品畅销港澳和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1976年,美术工艺师叶锡永设计雕刻的《白鹭戏莲花》金漆木雕,被送往塞浦路斯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奖;1981年,潮阳金漆木雕获国家轻工部四等奖;1984年,著名木雕老艺人李水棕雕刻的《龙虾蟹篮》,获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金漆木雕“蟹篓”
工艺品类
潮州金漆木雕,是宋时就是很兴盛之传统工艺。它以樟木为料,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金漆木雕品类繁多。大小不一的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龙虎狮象的工艺品,一件件形态各异,令人赏心悦目。
据老艺人介绍,金漆木雕以樟木为原料,不易蛀蚀。传统的金漆木雕以浮雕、通雕为主,后来又创新了拉花雕、多层镂雕、圆雕等,使这项传统工艺题材更广泛、构图饱满、刀法流畅、画面繁而不乱。
木雕艺人叶钦谋创作的《元春省亲》,取材于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幅推陈出新的佳作。这幅金漆木雕在不足1米长,40厘米宽的木板上,展现了贵妃贾元春省亲的热闹场面,38个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据作者介绍,创作这幅艺术品,首先要熟悉《红楼梦》中的人物,研究各个人物的独特性格,弄清当时的服装,特定场景等等,再动手描图纸,数易其稿,最后选择最优方案。
曾获国际的金漆木雕《龙虾蟹篮》,是潮阳金漆木雕的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高约40厘米,长23厘米的艺术品,用一块木头雕成,花篮内有5只龙是和两只螃蟹,龙虾和螃蟹潜游扑食,惟妙惟肖,篮底围着簇簇花草,花篮的“篾条”清晰,可谓巧夺天工。据艺人介绍,雕刻时首先要画创作稿,然后把木头削成粗坯,再精雕细刻,小刀要伸进“篮”里雕龙蟹和螃蟹,更要全神贯注,如果不慎雕断一条篾条和一根龙虾须,则前功尽废,其难度不言而喻。
金漆木雕“龙虾蟹篮”
金漆木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内容有人物、动物、山水以及佛像等。其中以揭阳生产的“狮子”,品种多样,线条圆润,具有浓厚的南国地方特色。
金漆木雕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在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传统技法,在人物题材作品上,往往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题材内容的需要,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物组合在同一画面上,分成主次和上下,采用“之”或“S”形的构图形式,依次联系起来,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层次分明,布局匀称,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雕刻技法多样,尤其以多层次的镂雕见长,一般为2~6层,镂空穿透,最适宜表现亭台楼阁、花篮、蟹笼等。不论人物和景物,都采用夸张的手法,富有装饰性,趋向于图案化。
有的挂屏通体贴以金箔,以朱红漆托底,使镂雕部分的金箔与底部的朱红漆相映,显得富丽华贵。用于建筑装饰的作品,人物的身长往往只有5个头位,或景小于人,树叶比人的脸部还大等,虽然不合乎解剖和透视的原理,但由于符合人们仰视观赏和构图上的需要,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潮州木雕代表作《龙虾蟹篓》大师雕刻全过程
以下分享一篇《南方人物周刊》杂志的文章,更多的认识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化木为金
口述:黄裕钢 赖沛钿;记者:张明萌、冼丽影
金漆木雕是潮汕的传统手艺,按制作顺序,应该叫木雕金漆——师傅巧手雕刻木头,再上一层金漆,但因为经常做在一起,便习惯叫金漆木雕。这门古老的技艺始于唐,盛于宋,多出现在祠堂庙宇中。
金漆
漆画有很多种,扬州的雕漆,平遥的推光漆,潮汕[来自wwW.lW5u.coM]的金漆,都能叫得上名头。潮汕的金漆,即是用纯金、银箔、真金箔作画。金漆是我们家传了几代的手艺。
漆是油漆的漆,但是油跟漆是不一样的概念。油漆的油是桐油,漆不属于油的性质,也不属于水的性质,它是半油半水,是植物粘液,但是你掺油可以融进去。掺太多也不行,在运输过程中,要保持湿度,要培养它的活性,所以也要加一点水进去。但是水不能加太多,太多就融不进去。所以就导致成分很复杂,如果要用化学去分析,那个东西太多了。
做金漆不怕冷、不怕热,怕不湿、怕紫外线,老漆遇到紫外线,质量就不好。要是做的过程下雨了,老漆就容易干。做老漆要晒,要加水,还要加一些活性的漆酶,一旦干了,细菌死了,老漆也就毁了。成漆温度要控制在20到25度,湿度要在80%以上,到95%是最好的。
热到30度、冷到10度,那整个就不干了,放半年也是不干的。夏天还可以控制,夏天的温度比较高,我们会做一些木架、尼龙,做一些降温的措施,然后封闭在尼龙纸里。但是这样的话稳定性不太高,这个要看经验。
如果像现在做工艺品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买培养细菌的控湿箱就好了,直接调数值就好了,比较准确。以前我们直接用那种草席,就是我们以前睡觉用的草席这样加上去的,控制温度。
漆要用火煮,最麻烦的是推光——老漆一层层刮到最底下,磨光滑,有点儿像平遥漆画,但是平遥在这一道工序做完以后基本[来自WwW.lw5u.cOm]结束,这里还得再加入金漆。金可贵,上一幅画不能出错,考师傅手艺。
现在平遥把那个东西产品化了,所以很多工厂都是做假的,底灰用加了贝灰的猪血灰,材料非常低廉。我们用的国漆一斤就几百块,理论上平遥真正的推光漆也是国漆,国漆就是土漆、大漆,一种植物流出来的黏液。树割漆、蚕吐丝、蜂做蜜,国漆为首。
漆器原本是皇家用品,比黄金还名贵,但是后来为什么逐渐被人淡忘呢?这是因为漆器没有办法产品化,所以陶器的名声就大起来,因为用的人多,说的人多,但是漆器是最古老的、最好的,目前日本的皇家贵族还是用这个。
本土的金漆木雕常用于祠堂和神龛,里面的题材无非仁义礼智信,还有五伦:君臣、夫妻、朋友、兄弟、父子。神话就用在祖庙里。武的就是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般都会参照老一辈的以前做什么东西,除了不能出现战死的场面,这里山高皇帝远,基本上没有禁忌。要不然怎么叫“潮州厝皇宫起”。
价格我们还是以清代的衡量方式——买木多少钱,木工多少钱,做木雕多少钱,三种价钱加在一起就是金漆的钱。我们不用去开价。
我做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跟我爸爸从十几岁开始学。祖传的。79年呀,改革开放做这些仿古的工程,我老爸做到81年,我就跟他3年做这个仿古的工程。只有3年他就不用做, 他已经八十几岁了。
从粗的学到细的,技法的话,就是我们这边的金漆画,跟画画是一样的,要学会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再运用到地方的建筑风格。不过现在很少人来学了,好像没什么机会去挑徒弟。但是,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要不然很难学。
木雕
做金漆那位老师傅,是我舅舅。人以类聚,我们做木雕的,他们做金漆,以前其实都是同一个系统。
潮汕木雕最出名的就是蟹篓。蟹篓在别的地方都是白雕,但是潮汕是用山楂木。山楂木的好处是可以雕得更精细,但是色相不均匀,树心比较黑,靠皮的地方则白一点,所以要漆上金箔来掩饰,金碧辉煌的也更好看,久而久之就成为这个地方的习俗。国家级文保单位从熙公祠就是按照那样的方式来做的。
木雕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一块板上来,看那题材决定怎么做,根据板的厚度决定镂空多少层。构图的时候考虑层次,考虑刻刀能不能挖那么深。画好图纸在板上拉光,图纸贴到木头上,打叉的地方就是拉掉的。拉光结束就可以打胚。
打胚只能打粗胚,大块的木头敲掉,留下个粗糙的轮廓。接下来修光,用薄刀修,修光得把东西修干净,磨出木雕的棱角,再开线条,细化纹理。如果是人脸,就得修到表情生动。如果是叶子,就得修到看上去随风摆动。开完线条再打磨,将修光、开线条过程中尚未磨平或有些粗糙的地方进一步修饰,消除修刀的痕迹。
打磨之后就得喷漆,最直接的目的是将木头和空气隔开,避免氧化腐朽,得喷三四次才能有质感,最后再贴金箔。
一个木头一个雕,有点儿失误就毁了。偶尔断了能用化学胶水粘回去,但大多时候仍需要一次性完成。最可恶的是精细的木雕,做到一大半弄岔了,师傅一口气上不来直吐血。
木雕最好十到二十岁的时候学。学工艺靠头脑,没结婚前一心一意能学成。成家后心有旁骛,没法学。更早一点太年轻,没定性,学不来。
学会要三四年,学精得一辈子。基本手法很简单,但你要学到登峰造极,那可难。我跟我徒弟说,你要活学,别死学。如果活学的话你以后就能超过我,如果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永远超不过。
我的太祖父那辈就在做这个了。我曾祖父、爷爷、父亲都做这个。我太祖父当时在老家有一个名号,叫“盖三阳”。那还是清朝,潮安还叫海阳,旁边是揭阳、潮阳。这3个地方,他木雕做得最好,名号就这么打出来。福建的东山岛关帝庙木雕就是他做的,当时福建的人抬着轿子请他去做。清朝末年,我曾祖父吸鸦片,太祖父也跟着吸,父子俩命都很短。太祖爷死的时候,曾祖父不到二十岁,曾祖父死的时候,我爷爷也不到二十岁。一代代快断层。二十岁,基本上木雕的技术没法学全。这样就一代不如一代。在我们老家,大家一提到我太祖爷,都觉得好厉害,到了我们这一代,这成为一种动力,你要重新把这个名号、把这个招牌擦亮。
太祖父名头虽响,但毕竟是工匠,三教九流里算九流。作品也没办法刻下自己的名字。不像现在,做出成绩来,就是社会名人,人家请你做一件作品,会要求你把名字刻上去。
“文革”那会儿,爷爷被分去了军营里做油漆。弹药库要防水、防腐蚀。像第一代红旗车,都是推光漆的技术。但是那时就只有做漆,没有漆画了,基本断层了。我爸在“文革”前学过一些。大概到了81年,又有人悄悄出来做,做木雕、做漆画。改革开放了嘛,回望传统。东西幸好没断掉。
这几年经济比较好,金漆木雕供不应求。比较粗糙的,建筑房梁上的木雕,一千多块。精细点儿,你看我那副,就得四十多万。如果要买去收藏的话一般会选择有人物的,如果是在客厅当成装饰的一般都喜欢花鸟。木雕本来就产量不高,基本都是定做,如果做成批量商品我做不出来。当然,换到经济差的时候,像日本鬼子打我们那会儿,这东西肯定没人要的,地瓜都换不了。盛世才值钱,三餐吃不饱,拿来烧火都不行。
我们三兄弟,还有一个妹妹。妹妹当老师,大哥做生意,弟弟做不锈钢。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做木雕。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学,要传承下去。不学不行,打。他有没有兴趣,不用问那么清楚。如果生活来源有保障,那就得学。保障不起再说改行的事儿。
-END-
来源:百科、《南方人物周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对版权有异议,请后台联系,议定合作或删除。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