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靖,自然会听到闽南语,”男人”在闽南语中发音接近”打铺”,据当地人讲,这与”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公元669年(唐朝高宗总章二年),泉州与潮州之间发生”蛮僚啸乱”,朝廷因陈元光的父亲陈政有勇有谋、敢作敢为,就晋升他为朝尉大夫,担任岭南行军总管,带领军队3600人(入闽平乱),陈元光随父入闽。
公元677年,陈政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陈元光袭职,代父领兵,朝廷封他为玉铃卫翊府左郎将,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史。
一千多年前的闽南一带还没有开发,所以叫”蛮”,据《隋书o南蛮传o序》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
《漳平县志》记载当时的”蛮人”:”性悍鸷,言语侏儒,楚粤滋蔓尤盛。”
在开漳治漳期间,陈元光屯兵闽南四境,且战且耕,融合汉蛮民族,施行”唐化”教育,传播中原文化,兴学办校,奖农助耕,惠工通商,使处于闽粤间的这一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
为了缓解民族之间的矛盾,陈元光鼓励士兵与当地女子通婚,只要当地女子到了结婚年龄,陈元光就会让士兵”嫁”到当地女子家里,就好像去”打一个铺”一样,所以男人也叫”打铺”的人。
闽南许多圆形的山头,至今还遗留着古代兵寨的一些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土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层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而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了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瞭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由于南迁居民大都是为了躲避战乱,而闽南之地又是蛮荒之地,因此客家的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坚固的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为了防火攻,还在门上设置了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南靖的怀远楼在大门上就装有漏水装置,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是简姓家族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所修建,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
怀远楼不仅具有御敌功能,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书院”,因为这里处处充满了书香气息。
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 位于这座土楼核心位置的是作为祖堂与家族子弟读书的私塾”斯是室”,除了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斯是室”三个大字,两边的柱子上还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
在其它厅堂,还有一些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等。
正对着”斯是室”的是另一个牌匾”助我义师”,当年何应钦被漳州军阀张毅的部队围困,简姓的家族势力比较强,帮助何应钦解围,何应钦就得救后欣然题词赠匾。
在怀远楼,除了能感受到一点战争的印迹之外,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更难能可贵的则是怀远楼的那份”浪漫”气息,因为在怀远楼内走路要特别小心,否则就会踩到小乌龟身上,平时这些小乌龟会乖乖地呆在楼道内的排水沟中,他们的漫步可以帮助简家梳理排水沟中的淤泥。
牛恒刚:2009年2月28日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