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观赏牡丹,牡丹花能活多久?

2018/09/06108 作者:佚名
导读:1牡丹生命周期与年周期 牡丹的生命周期始于胚的形成,终止于植株的死亡。在此期间经历着幼年、青年、壮年及老年四个阶段。一般在较好的环境和正常的栽培管理下,其寿命可达百年或数百年之久。牡丹的株龄根据实践大体分为:1-3年为幼年期;4-14 年

1牡丹生命周期与年周期

牡丹的生命周期始于胚的形成,终止于植株的死亡。在此期间经历着幼年、青年、壮年及老年四个阶段。一般在较好的环境和正常的栽培管理下,其寿命可达百年或数百年之久。牡丹的株龄根据实践大体分为:1-3年为幼年期;4-14 年为青年期;15-40为壮年期;40年以上为老年期。通常幼年期生长缓慢,3年以后生长发育逐渐加快,4-5年始能正常开花,是观赏最佳株龄期,因此,有“老梅花、 少牡丹”的说法。牡丹春节催花时,多选择定值后4-5年的植株,生长势旺,催花效果好。

牡丹和其他木本植物一样,生命周期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生命始于胚的形成,而终于植株的死亡。中间历经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五个阶段。

幼年阶段

由种子发芽到实生苗生长二年。此阶段根生长快而明显,地上部生长缓慢,仅生3—5片叶子, 茎稍有出土。

少年阶段

实生苗第三年开始进入少年阶段,地上开始出茎并有个别植株开花结籽,根部变粗增多,营养生长旺盛,株体扩大迅速。

青年阶段

第5—8年进入开花结籽盛期的青年阶段。此期根部生长逐渐充实,皮厚,粉足,丹皮酚的含量最高,可收刨加工入药。

壮年阶段

9—10年后开始进入壮年阶段。此期生长较快,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皆十分旺盛,地下根系发达,地上枝繁叶茂,花朵大而色鲜艳,树姿优美,为最佳观赏时期,这段时间一般有20—30年左右。

老年阶段

一般40年后进入老年阶段,植株营养生长减慢,表皮老化,木栓层加厚,皮层细胞分生能力减弱,韧皮部不再增大,当年生新枝节间短,叶瘦小,花朵小而花色不艳,花型也不太标准。如果水肥管理跟不上,会更加速衰老期的到来。如果精心管理,水肥充足,牡丹生长四五十年乃至百年以上仍可正常开花。

牡丹年周期的变化,有较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之分,其变化规律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⑴不同地区牡丹年周期的变化不同。例如,中原牡丹品种群大体上从2 月初至10月末或11月初为生长期,而11月至翌年2月为休眠期。 越往北牡丹生长期较中原品种群越晚,休眠期越早;越往南生长期越早而休眠期越晚。困休眠不能被彻底解除,长江以南栽植的牡丹苗木大多不能被直接用以春节催花,否则,催花将难以成功或催花质量较低。⑵牡丹年周期变化常因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受气温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中原品种群在正常年份,早春气温稳定在3.5-6℃时萌芽,6-8℃左右抽发新枝,8-16℃花蕾迅速发育,16-22℃开花,22-25℃左右进行花芽分化。但是,若发生春暖或春寒的年份,各物侯期明显提前或推迟。 ⑶不同牡丹品种的年周期变化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的相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萌芽早晚,开花早晚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早、中、晚花期各异的品种。

2牡丹生长特性

春季气温升高稳定在4℃以上时,包有鳞片的芽开始萌动膨大,顶端开裂,露出叶尖或出现花蕾。6℃以上时叶芽抽茎放叶,花芽萌动抽出花茎,茎上生叶,顶端开花,花谢后在叶腋处又重新开始分花芽。

牡丹花芽分化从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8—10月间基本形成。花茎为一年生枝,其长度即为枝条的年生长量,年生长量因品种或栽培地带的不同而有差异。年生长量一般为10—30厘米,花茎当年不能全部木质化,冬季到来之前从上向下干枯到鳞芽处,实际存活仅为年生长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即所谓“年长一尺缩八寸”。牡丹芽萌发后,鳞片开始脱落留下鳞芽痕,所以可根据鳞芽痕来鉴定牡丹树龄的大小。

3牡丹开花特性

牡丹在气候正常年份时,每年2月上旬(雨水)前后,鳞芽开始萌动膨大,“惊蛰”前后顶端破裂显蕾,“春分”前后抽出花茎,叶片展开,“清明”左右花蕾迅速增大,“谷雨”前后开始开花。

早开品种由鳞芽萌动到花开,一般需 55—60天,晚开品种有的需65天以上。花期7—15天, 盛花期5—7天。温度高低能影响整个开花过程,能使牡丹提前或推迟开花,但牡丹的积温对花开的早晚起到决定的作用。积温不足即便达到开花所需要的温度条件,也不会马上开花,所以提高温度确能加速积温的积累,使牡丹提前开花。

经多年春节催花(广东室外,北方温室)实践得知,牡丹开花的积温分别为:早开品种需420—440℃,中开品种需450—470℃,晚开品种则需480—500℃(以 4℃ 为生物学起点的温度) 。另外,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开花虽有早晚之别,但不论在温室、塑料大棚内催花或露地栽培,牡丹开花的温度要求在16—18℃之间是一致的,低于16℃则不会开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