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发布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该蓝皮书主编、中山大学副教授何莽表示,此书的初衷是想找到康养产业发展的驱动内核,但是在调研和编写过程中发现,“难度太大”。
“盆景”多 “园林”少
什么是康养产业?何莽表示,笼统来讲,就是健康、养生和养老的结合。“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康养的热情很高,也做了不少实践探索。”
南开大学商学院方磊教授举例说,四川省攀枝花市凭借天然的阳光资源,开发了如都市阳光休闲旅游、阳光运动旅游、阳光康养旅游以及百里生态长廊旅游等一系列阳光康养产品。目前,攀枝花已建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一定数量的康养接待床位,每年有3万多名老年人自发到攀枝花过冬。
在上海市,有一家老年公寓被称为会员制康养社区。整个社区采取无障碍化设计与“生活、快乐、健康”管家式的服务相结合,是一个不脱离社会、又独立开放的老年生活社区。社区内部是居住型物业,与外部有一定距离。社区沿街分布餐厅、老年度假酒店、健康会所、老年大学、医院等公共建筑物业。
但正因康养概念不够清晰、产业边界较为模糊,“即便是从2014年就开始做阳光康养的攀枝花,也找不到相关的数据和材料,比如康养产值是多少、项目有哪些等。”据悉,该书编委会主要成员来自中组部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他们在赴西部挂职锻炼期间,发现挂职所在地的政府迫切需要发展康养产业,却在出台产业规划、扶持政策以及做相应决策时,找不到可供参考之用的专业咨询报告,便产生了编撰康养蓝皮书的设想。
“事实上,不只是攀枝花,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地方政府普遍意识到了康养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可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具体怎么做不太清楚,大多是根据自己对康养产业的朴素理解在做,做出来的康养项目大多是独立的,未成形成体系,可谓‘盆景’多,‘园林’少”,何莽说。
“仓促上马的不在少数”
在挂职期间及报告调研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为抢占市场先机、大刀阔斧狠抓康养产业的做法让何莽印象深刻。如某市曾认为养老床位是康养产业发展之关键,曾动员该市一些酒店在客房安装急病呼救按钮和各类急救药品,将床位改造适宜行动不便老人翻身,甚至将床垫换成可抬的担架式等,政府按标准为每张养老床位补贴3万元~5万元。然而,正是这一看似呼应康养产业发展的举动,吓跑了很多住店的客户。何莽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布局康养产业,因为缺乏康养产业经济理论,大多按照计划经济思维进行布局,有一定的“占位”思想,“想到什么就仓促上马的情况不在少数。”
何莽强调,这不能完全怪地方政府,目前康养产业太松散,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体系,也没有一个驱动内核。虽说康养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发展首先应该考虑资源整合和优化。但目前,康养产业内部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服务、残疾人社区康复、养老保障等资源不同程度处于分散割裂状态,相关产业资源并没有以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转化为康养产品,没能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也没能以专业市场或企业聚集的形式实现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
正如蓝皮书所言,尽管康养产业在促进养老、医疗康复、养生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显著地带动了上下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但目前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由于面临着政策碎片化、发展模式粗放、人才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远未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市场体系。
呼唤政府有效指导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副院长沈山提出,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促进健康、养老和养生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法规,产业的顶层设计也基本完成,但这并不代表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健全,其仍然缺乏指导性与适用性。而细分产业的具体管理办法和措施,更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在中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有关中药、理疗等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管理没有统一标准,致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受掣肘。另外,目前有关康养产业政策法规的推出往往落后于产业发展的速度,未能发挥政策预见性和行业指导性作用。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崔永伟表示,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期,需要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而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投入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前期直接投资和制定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体系规范市场行为。有了系统的支持政策、完善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就会促进我国康养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何莽提醒,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做康养产业,需要一套相应指标体系做参考,引导资源流向,但是这样的指标体系包含哪些因素、如何设置等都是未知数,迫切需要政府、业界和学界更多力量参与,做进一步研究。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