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阿亮温历史
为更好的便于广大市民深入了解芒市市情,熟悉芒市历史文化知识,努力推进芒市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史话芒市”将陆续推出“芒市市情”系列专题。今天推出第24期:芒市和平解放初期电力工业的发展——芒市电站不断发展壮大。
芒市和平解放初期电力工业的发展
——芒市电站不断发展壮大
(新桥电站)
芒市和平解放前基本无电,各族群众只用油灯、松脂明子照明。
滇缅公路通车之初,西南运输处第五汽车修理厂曾有配套设备——柴油发电机。
日军侵占潞西时期,在松树寨附近建造了一座小型发电站,仅供日军用电。
芒市和平解放初期,为粮食加工生产应急需要和驻军用电,曾利用旧汽车发动机改装发电。
1955年5月,由德宏自治区(州)投资,购置了一台12千瓦的发电机,在芒市正式创办第一座小火电厂。供电范围限于当地机关、学校及部分居民。
1956年冬,为解决中缅边民联欢会的用电,添装一台12千瓦的发电机。
(新桥电站)
随着芒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用电逐步增加。1957年,由德宏州投资,在芒市机械厂内,建成发电装机容量240千瓦的火电厂。其用煤由县等煤矿供应,月耗煤400余吨。该电厂为当时全州火电厂中最大的一个,输电线路长7公里,基本解决了机关、厂矿、学校和驻军及芒市居民的用电。
1957年8月,由群众集资为主,在风平村利用沟渠引水,建成装机12.5千瓦的水电站,这是全州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由于造价低(投资0.9万元),工艺简便,用于白天加工生产夜晚照明,经济效益明显,被群众赞为“芒市坝的一颗夜明珠”。州、县多次组织农村干部参观。从此以后,电力建设以发展水电为主,实行州、县开发骨干电源和农村集体群众办电相结合的方针。
(芒海镇35千伏跨国电网)
由于经济较富裕的坝区发展很快,于是在水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地方,建设农村小水电站。至1966年,全县共投资189万元,建成电站67座,总装机容量1 669千瓦,分布在坝区49座,山区18座,各个区镇都用上电。电业的发展解决了用脱粒机脱粒小麦的电源问题,促进了粮食生产,实现了一熟变两熟的增长。
1969年,全国水电会议决定,对农村社队办电实行补助和贷款,大电网对小电站并网,小电站的盈余用以促进小水电的发展。
到1977年,全县又建成电站25座(山区17座、坝区8座),新增装机容量2 495千瓦,总投资31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8万元。电力建设向山区延伸,大部分由大队与生产队联办。
(芒市果郎河电站)
1982年,全县小水电站累计已建107座,总装机容量1 043千瓦(由于水枯、拆并和损坏,实际使用数为48座)。全县80个大队,通电率占90.5%;948个自然村,通电率占84%。这些小规模建设工程,对缓和当时电力紧张,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骨干电站少,尤其是缺乏有调节能力的骨干电站,故枯季电力低,缺电现象仍很严重。需进一步发展电力工业。
参考资料:《潞西县志》《芒市年鉴》等
来源:史话芒市
END
本期编辑:翎小翎
申明:转载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