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的印迹
——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征集“三线”建设文物文献工作小记
王国利
自去年6月中旬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开展“三线建设”文物文献征集工作以来,共收集800余件盘江“三线”建设的生产生活实物和文献档案,并对1964年至1970年参加盘江“三线”建设的近400位老人进行了采访。这一件件实物是“三线”建设者留给盘江的宝贵财富,而每一位“三线”建设者书写的盘江故事,更将激励后人继续传承“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矿区的变化,许多“三线”建设代表性实物逐渐消失,征集任务难度大,而参加过盘江“三线”建设的很多老同志也已步入古稀之年。为了征集到更多的“三线”建设文物文献,征集办公室的三位退休老同志颜廷喜、李志宽、朱志平辗转昆明、曲靖、贵阳和盘江矿区各地,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执着地寻觅着“三线”建设的印迹。
一天,三人到盘州市亦资街道原盘江汽车修配厂收集文物文献时,正遇上滂沱大雨,旧库房漫进了一尺多深的雨水。他们担心里面的东西遭受损失,穿着皮鞋就趟进了水里,像淘金一样四处搜寻,最终从泥里捞出了老式天平、老式安全带、铅印打字机、切纸装订机、老式救护车喇叭等多件物品,之后又一件一件擦拭干净,抬到车上……
三人忙活了半天,身上已分不清哪些是汗水哪些是雨水。三人打听到一位叫刘权的退休老职工收藏有当年汽车修配厂革命委员会的钢印和毛主席像章,就多次找刘权商量捐献的事。刘权被三位老同志的真诚打动,最终把心爱的两件宝贝捐了出来。据悉,这枚珍贵的钢印从1965年开始使用,上面刻有“六盘水地区汽车修配厂革命委员会”的字样,是“三线”建设年代煤矿汽车修配生产的代表性实物。刘权捐献的一枚毛主席像章是汽修厂当年自己加工制作的,上面“汽修厂”的字迹依然清晰,它也是目前所知盘江矿区单位唯一自制的毛主席像章,非常珍贵和难得。
颜廷喜等三人把征集文物文献工作当作退休党员的光荣使命来对待。
颜廷喜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老伴也需要照顾,但每次需要外出采访,他都不顾道路难行,不惧严寒酷暑,从不推脱。为了征集到更多“三线”建设文物文献,他积极联络各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积极宣传、多方打听,一有消息就马上前去走访。
一传十,十传百……很多得知此事的老同志都直接到公司征集办公室,捐出自己的文物文献,讲述自己参加“三线”建设的故事。
得知盘州市原盘南高中有一些“三线”建设的代表性实物,李志宽立刻赶到那里,当时正值午饭时间,他顾不得歇息片刻,饿着肚子仔细寻找,最后找到三件完好的算盘、一部手摇电话机及一台电影放映机。如获至宝的李志宽这时才松了一口气,连连感叹不虚此行。在整理统计实物、发放捐赠奖励经费的工作中,他一丝不苟,认真核对,常常忙得忘记下班。
朱志平多年钟情摄影艺术创作,征集工作中,他从火铺矿保卫科库房里找到一台120相机和一套黑白放大机。一次,他在路边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1969年出版的火铺矿水源开采储量报告书,便花了两块钱买了回来。这本书反映了“三线”建设初期火铺矿的地形地貌,而且编印别致,从绘制的地图到文字、插图都很考究,十分珍贵。朱志平还利用晚上的休闲时间,精心制作了140多部视频,专门记录盘江“三线”建设者的感人故事,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
在颜廷喜、李志宽、朱志平三人的不懈努力下,截至目前,共收集到800余件盘江“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实物和文献档案,并对1964年至1970年参加盘江“三线”建设的近400位老人进行了采访。“作为"三线"建设者的后代,我们也从这项工作中受到了很深的教育,只要大力弘扬"三线"精神,我们盘江就会越来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采访的最后,他们表示。
峥嵘岁月,风雨兼程,虽然这许多老物品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却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也会告诉盘江的年轻一代什么是无私奉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