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走近蓝屋建筑群,寻觅城市旧时光

2018/09/06150 作者:佚名
导读:在香港,有近1500座历史建筑隐匿在摩天高楼间,记录着城市的香江风云,也承载着一段段曲折离奇的过往。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留住历史建筑与世代回忆,成为城市后代与规划者永恒不变的话题。2017年11月1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项目——蓝屋建

在香港,有近1500座历史建筑隐匿在摩天高楼间,记录着城市的香江风云,也承载着一段段曲折离奇的过往。如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留住历史建筑与世代回忆,成为城市后代与规划者永恒不变的话题。2017年11月1日,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项目——蓝屋建筑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项。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历史建筑项目获此殊荣,蓝屋建筑群是座什么样的建筑?有什么魅力和特点能享此殊荣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蓝屋建筑群,领略香港老式建筑的魅力与文化。

建筑是城市的肌理 青砖灰瓦各有故事

超过80年历史的蓝屋建筑群位于湾仔石水渠街,由蓝屋、黄屋、橙屋及毗邻空地组成,并称为蓝屋建筑群“三剑客”,建于上世纪20至50年代。其中,蓝屋以砖木结构为主,为现时香港仅存有阳台的唐楼,它的外墙、木楼梯和铁栏露台已成为湾仔的标记;黄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楼高三层,也是一个认识蓝屋建筑群历史及建筑特色的好地方;而橙屋则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钢筋水泥建筑,曾用作贮木场,橙屋外墙是耀眼的橙色,整体建筑展示了香港上世纪六十年代唐楼典型的实用主义风格。而正是这样一座饱含战争洗礼和历史风霜的建筑,在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中面临被拆除、重建的命运。不过,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为蓝屋的留存与城市的建设找到平衡点,也令蓝屋成为该计划中唯一一座“留屋留人”的活化建筑。

留屋留人 保存生活文化

2017年9月,活化完毕的蓝屋完成招租,满载回忆的老房子即将涌入新的故事。

作为唐楼文化的展示馆,蓝屋建筑群的活化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唐楼的建筑结构和原居民的生活状态。昔日蓝屋不设独立厨卫,居民要晚晚“倒夜香”;复修后所有单位加设独立厨厕,方便居民生活。不过,对于划有“倒夜香”印记的木梯级就被保留了下来,作为单独的展示单位为公众重现昔日的唐楼生活。除此之外,建筑群增设了升降机,并仿造公屋走廊的功效,架设连接桥,连结各建筑群内的居民,以营造唐楼和睦共融的邻里氛围。

民间倡导 传递生活价值

在迄今特区政府推出的四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中,蓝屋建筑群算是活化历史建筑中的异数。若是来到蓝屋建筑群,人们会发现这里一面居所一面故事馆,有家长里短的生活气息,也有赞叹连连的观光赏玩,在这当中自然少不了民间机构的努力。

蓝屋从2009年被特区发展局列为第二批活化的历史建筑物名单,于2012年获香港特区立法会拨款7540万港元以活化有关项目,并将项目命名为“WE哗蓝屋”。作为一项社会创新项目,“We哗蓝屋”未来将以社会企业及非牟利方式运营,整个计划共有五个主要项目,包括香港故事馆、好邻居计划、原居民参与、社会企业项目以及小区经济互助公所。其项目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在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育多元生活模式,将历史建筑和生活价值传递给下一代。

政府发力 体现人文关怀

近半个世纪前,香港的《古物及古迹条例》生效,这座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第一次受到系统性保护;十年前,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2007年到2008年)宣布一系列加强文物保护的措施,包括“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如今,“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已启动第五期项目,香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历史建筑评级系统,按照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稀有性、保存状况、群组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因素,对每一处文物古迹评级分类。

五十年的时光,香港在古建保育方面的工作渐渐加足马力:从2007年至今,特区政府先后预留24亿港元用作历史建筑保护,其中包括对活化历史建筑项目的资助。政府不仅承担古建筑的部分维修费用、象征性收取租金、拨款资助运营开支,还会关注活化后的建筑是否能将历史价值充分展现,在人文关怀上更行一步。

岁月悠悠,如今那些旧日香港市井生活的影子依然能在蓝屋中寻觅到,一些“新面孔”也出现在蓝屋建筑群中,除了蓝色、橙色、黄色的外墙、又高又峭的木楼梯外,还可以透过一些主题展览以及一些收集自区内居民的生活物件窥见香港早期的生活文化。

责编:宋丹奇

校对:王 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