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建筑的优越之处:
(一) 质朴美观、温暖宜人。
木材不是砖石之类的 “无情死物 ”。它与人一样也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它的纹色自然美观,质地柔韧温暖,传递给人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生命气息,让华夏先民觉得异常亲切,不仅愿意“构木为巢”,寄身其中,而且每每因其触发人生的感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已足千秋。我们很难想象坚硬冷漠的砖头石块能带给人同样的感触。因此,在木结构建筑早已成为历史的今天,许多人在选择室内装饰材料时,仍对价格不菲的木材情有独钟。
(二) 施工速度快。
西方先民寄永恒于其纪念性建筑上,故可以数代人前仆后继,上百年光阴在所不惜;但华夏先民的永恒是寄托在道德文章和子孙后代身上的 (这也正是此族群在历史上典籍浩繁和人口众多的原因 ),建筑仅被视作生活中的一种工具,与衣裳无异,都属形而下之“器”,因此很难有耐心在其身上浪费过多的时间,而总是希望“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也正是他们起初选择木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木材加工起来显然比砌筑砖石要便利得多,况且,东亚古代建筑各种木构件的式样早已定型化,工匠可按统一的标准尺寸对不同构件同时进行加工,然后到现场组装,因而可以免受季节与天气的限制,进一步加快了起造速度。譬如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宫城里头将近1000幢建筑物,从备料到全部竣工只用了15年的时间,其中实际施工时间仅为 4年。如此神速,显然是拜建筑材料之赐。而差不多与此同时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 光那座石头穹顶就花费了将近 20 年的光阴才完成。
(三) 抗震性能好。
当地震来袭,砖石砌体结构的建筑物大多发生的是“脆性破坏”。何谓“脆性破坏”?就是建筑构件凭借自身的刚性对外力进行抵抗,抗得过便纹丝不动,一旦所遇外力过强而抵挡不住时便瞬间倒塌。这是建筑最怕的一种破坏。我们所希望的,是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 “延性破坏”,即依靠建筑构件发生扭曲、形变来解卸掉外力所加给建筑物的能量,系以“柔功”打“消耗战”。要讲延性破坏,自然是柔韧度高的材料更胜任,而要比柔韧性,死硬的砖石材料哪里是木材的对手?更何况木建筑各部分之间又多用可活动的榫卯来连接,整个结构如同有机体,撼之着实不易。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塔高达 6 0多米,通体木结构,在 9 0 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虽曾遭遇过多次大地震,但至今巍然屹立。
(四) 便于空间设计。
东亚古代木建筑系由框架来承重,而墙体只起隔断的作用,并不承受屋顶的重量,故房屋的内外墙皆可灵活处理,空间可按功能要求自由分隔与组合。甚至把墙全部砸掉都不要紧,无非就是房舍变成亭子了,一样屹立不倒。
(五) 便于修缮、搬迁。
正是由于木结构建筑所具有的上述优势,也因着古代华夏社会对建筑的需求始终没有质的飞跃,而木材又尚能继续供应,再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未遇强有力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木构造建筑体系得以在汉地及其周边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长达数千载,成为古代世界诸建筑体系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
但无需隐讳,木构造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
书名:墙垣边的人类:从建筑艺术看人类文明
作者:尉陈, 著
定价:¥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