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的校园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但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有一群人却执着于埋首“方寸”之间,鲜有余闲去欣赏近在窗外的春天。刚刚入选中组部第三批“万人计划”的刘红忠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眼前的是纳米尺寸的小小“方寸”世界,心中怀纳的却是整个中国的机械事业。
瞄准需求 “夕阳产业”升级换代
2004年,完成博士学业的刘红忠教授选择了留在西安交通大学,期盼并努力像自己的恩师卢秉恒院士一样,做一名踏踏实实工作的科技人员。彼时正是国家机械行业转型的重要节点,一度成为夕阳产业的制造业,亟待升级换代。要为机械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必须寻觅新的增长点。以传感器、半导体为代表的一系列高端制造技术的国有化,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来支撑。为此,由卢秉恒院士牵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结合自身制造技术的优势,开始在微纳制造领域开疆辟土,探索以纳米压印技术为牵引的高端传感器件的制造新技术。
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在卢秉恒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刘红忠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立足西部,为我国制造业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长期以来,他们聚焦微纳制造及精密测量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开发,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卷对卷超长金属光栅压印制造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反射式光栅的产业化制造。通过针对微纳制造中结构成型的力学行为、宏/微/纳跨尺度大幅面制造的一致性、多材料体系的超界面及超结构的成型控制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刘红忠教授团队提出了纳米特征近零力的外能场辅助成型方法,建立了外场(机械力、电场)调控下的纳米尺度流变力学模型,提出了微纳成型加载过程的精准控制方法,催生了新一代微纳传感制造的新工艺,实现了复型精度达到0.2nm的纳米精度光栅复型制造,完成了180米长度的高精度金属计量光栅尺制造,为“国际首创”,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和应用。
回归实践 科学研究是个“闭环”
刘红忠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传感器的研究。传感器可谓机床的“眼睛”,高端的制造装备离不开高精度的传感器。不难看出,机械领域的问题来源于实际的需求,最终要把研究所得的技术和新发现、新原理、新工艺,应用到产业实际中去。作为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他和同事们以挖掘国家工程产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为己任。加班、出差对于刘红忠及同事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们认为作为科研工作者,就应该要深入生产实践,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发掘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科学研究不应该是个“开环”,而应是个“闭环”,即问题来源于实践,通过科学研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将科研的成果反馈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成迭代,真正实现对行业有所贡献。
“学至于行而止矣”,科研来自实践,更要服务于实践。刘红忠教授和同事们在潜心科研的同时,也一直着力寻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国家快速制造工程中心的支持下,在学校、学院及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交通大学与多个企业合作,创建了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生产、销售3D打印系列设备、数控机床、机电设备等业务。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以提高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我国汽车、模具及机床等行业对产品快速开发和快速制造的需要,承担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项目,建立了3D打印技术、快速模具技术、超高速切削技术3个实验室。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的技术优势,针对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快速制造集成技术进行重点研发,并通过所建设的3D打印、快速模具和超高速机床3个中试车间完成了研发成果的工程化验证,为相关制造业提供了成套的快速制造工程化研究成果和技术支持,并以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完成技术成果向本行业的辐射与推广。
践行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走在潮头浪尖。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创新驱动中实现发展早已成为了机械学院师生共同的心愿。
代代相传 西迁精神融入科研
生于斯长于斯的刘红忠教授,对西北这方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西安交大求学期间,教授的严谨与低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他最终选择留在西北。刘红忠教授入职不久,学校就针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与考核,成绩优秀者能够破格提拔为教授,以便于青年教师开展各项工作。他以出色的科研成果在评估中名列前茅,抓住了这个机会。学校为所有的青年教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让包括刘红忠教授在内的各位青年教授备受鼓舞。参加工作逾20年来,机械学院的工作氛围也是刘红忠教授专心科研的最佳保障。同事间互帮互助,共同精进,一同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刘红忠教授眼中,做科研是他和同事们发自心底的渴望。科研本身是一件“苦差事”,需要苦苦追寻和探索。做科研工作者,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上世纪50年代,交大机械学院的一批老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从上海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西安。一甲子时光荏苒,在老教授的耳濡目染下,新一代教师队伍也一心科研,将个人的得失和利益抛在脑后,不分昼夜,不论工作日或休息日,踏踏实实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随着国家进入新的经济增长期,制造业面临着从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的转型。刘红忠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着眼实践,潜心科研,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共同为实现机械行业高端智能化而不懈奋斗。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0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