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文史掌故||天津桥头看沧桑

2018/09/06114 作者:佚名
导读: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天津桥是生活或者游历于洛阳的文学家们一个永恒美丽的梦。天津桥上发生的故事,有不少是蕴含着不尽的沧桑意味的。 天津桥的前世今生 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因为有了它,洛阳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座跨河而建的繁华都城。以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天津桥是生活或者游历于洛阳的文学家们一个永恒美丽的梦。天津桥上发生的故事,有不少是蕴含着不尽的沧桑意味的。

天津桥的前世今生

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因为有了它,洛阳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座跨河而建的繁华都城。以前有资料说它在今洛阳桥东不远处,民国年间洛阳人在那里的洛河中央建了一座碑亭,后来据说毁于战火。洛阳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桥西100米处接近老吴桥的洛河河床上发现了一座桥基遗址,经考证,它才是隋唐时期真正的天津桥遗址。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是一座木板浮桥。奇思妙想的洛阳古人很有意思,认为洛河神圣无比,誉之为“天汉”,也就是天河,洛阳因此就相当于天帝的居所“紫微宫”了,天河上的渡口,学名就叫天津,天津渡口上建的桥,自然就叫天津桥了。民间也有叫它板桥的。前面我们讲过刘禹锡的第一次爱情或者说初恋就发生在这座桥上。有点遗憾的是,很多年前洛阳人还没有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和商标法,不小心被东北方一座城市把天津两字偷去做了自己城市的名字,再也要不回来了。

隋末天津桥被瓦岗寨过来的李密起义军焚毁。唐初在原址上重建,并改为石桥,仍称天津桥,又称洛阳桥。天津桥北与皇城正门——端门相应,南与隋唐洛阳城南北主干道——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就是号称“洛阳八景”之一的“天津晓月”。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诗仙李白与天津桥

李白的《洛阳陌》让人疑为天上的神仙往来游玩的所在。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天津桥南头,有一座当年洛阳城的民间最高建筑董家酒楼。这座酒楼是应该被洛阳人永远铭记在心中的: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和他的意气相投的小兄弟杜甫第一次双星会,就是在这座酒楼上;而另外一件事又是更加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那就是李白的那首让洛阳城永远为人相思倾慕的《春夜洛城闻笛》,据说就写于这座酒楼上。

当年的李太白先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最亲密的好朋友之一,玉真公主对他的绝世才华无比欣赏,却又对他的放浪不羁耿耿于怀。有一次,李白在外面浪游了一段,回到洛阳城南今天赵村北头的玉真公主家敲门,恰好赶上公主正因突然想念他了却好几天不见他的踪影,生着气呢。于是无论李白怎么哀求,就是不给开门。无奈之下,李白只好跑到天津桥南头的董家酒楼上住了下来。可是,睡不着啊,不知翻了多少个烧饼。

正在此时,一阵笛声如仙乐一般撞进了他的耳鼓。那是他最最熟悉不过的笛声啊。普天之下,除玉真公主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够吹奏出那样优美至极的声音了。“嘿嘿,嘿嘿,好!好!好!玉真还想着我呢!不睡了,不睡了”。于是那首《春夜洛城闻笛》,就此石破天惊,珠圆玉润地泼洒在了董家酒楼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啊,此曲本来只应天上有,从此来到洛阳城。

天津桥上无人识

白居易的《天津桥》同样让人迷恋不已。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

天津桥头发生的故事,有不少是蕴含着令人品味不尽的历史沧桑感的。比如与白居易齐名诗歌被时人称之为“元白体”的元稹,就写有赠给一位曾经做过将军驰骋沙场的佛门朋友智度禅师的《智度师二首》:

其一: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这两首诗视界开阔,蕴蓄胸中的感叹如歌如诉,每每读来都让人唏嘘不已,感慨历史河流的飘然远逝。以至于在元稹去世几十年之后,有一个历史上也大大有名的先生读了之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惊天波涛,竟然不顾有可能被后人指责抄袭的尴尬,挥笔写下一首所谓的《自题像》。

这个人叫黄巢,曾经率领百万农民起义军,搅得大唐王朝风雨飘摇,终于一蹶不振,被铁蹄踏碎成一片废墟。号称冲天将军的黄巢,自然常常是镔铁铠甲冲锋陷阵的主儿,可是最终还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在自己手上取得意想中的最后胜利。没有办法,他只能遁入空门削发做了和尚。即便是做了和尚,他却还是难以六根清净,经常怀想当年十荡十决的沙场快意,可到底敌不过岁月的淘洗啊,很快就到了老迈的风烛残年,只有梦想还在,于是就模仿元稹老师,在洛阳桥题下了那首同样被收入《全唐诗》中的《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杆看落晖。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