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Imec提出3nm技术节点的金属化互连解决方案

2018/09/0672 作者:佚名
导读:来源:内容来自大国重器,谢谢。 在本周举办的2018年IEEE国际互连技术大会(IITC 2018)上,imec发布11篇关于先进互连的论文,包括扩展铜(Cu)和钴(Co)金属镶嵌金属化,以及评估钌(Ru)和石墨烯等新替代品。经过对电阻和可

来源:内容来自大国重器,谢谢。

在本周举办的2018年IEEE国际互连技术大会(IITC 2018)上,imec发布11篇关于先进互连的论文,包括扩展铜(Cu)和钴(Co)金属镶嵌金属化,以及评估钌(Ru)和石墨烯等新替代品。经过对电阻和可靠性行为的仔细评估之后,imec迈出了将传统金属化扩展到3nm技术节点的第一步。

近二十年来,基于铜的双镶嵌一直是构建可靠互连的主力工业工艺。但是,当针对5nm和3nm技术节点微缩逻辑器件技术时,紧密间距铜线的电阻和可靠性问题凸显,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然而,业界希望尽可能延长当前的镶嵌技术,因此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imec已经在尺寸缩小的金属镶嵌样品中对Cu与Co和Ru的电阻进行了基准测试,表明Cu对于300nm2(或者12nm线宽)的导线横截面仍然优于Co,对应3nm技术节点。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一种选择是将Cu与薄的扩散阻挡层(例如氮化钽(TaN))和衬垫(例如Co或Ru)结合使用。研究发现TaN扩散阻挡层可以缩小到2nm以下,同时保持优异的Cu扩散阻挡层特性。

对于低至15-12nm的Cu线宽,imec还模拟了互连线路边缘粗糙度对系统级性能的影响。线边缘粗糙度由互连线的平版印刷和图案化步骤引起,导致线宽度和间距的微小变化。在小间距处,这些会影响铜互连电阻和可变性。虽然线路边缘粗糙度对短铜线电阻分布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系统级大体平均。

延续传统镶嵌工艺的另一种解决方案是用Co取代Cu。目前Co工艺需要扩散阻挡层 - 这是最近获得工业界认可的一种选择。下一个可能的步骤是通过界面工程实现无障碍Co或至少小于nm厚度的阻挡层。Co具有明显的优点,即对于较小的导线横截面和较小的通孔具有较低的电阻。基于电迁移和热存储实验,imec详细研究了通过可靠性影响Co的机制,研究表明Co对较小节点工艺的可扩展性更好。

这项研究是与imec的主要纳米互连计划合作伙合作完成的伴,包括GlobalFoundries、华为、英特尔、美光、高通、三星、SK海力士、闪迪/西部数据、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东芝存储器和台积电。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