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银锭滴珠的形成和光底

2018/09/06110 作者:佚名
导读:滴珠形成 在研究蜂窝形成过程中,注意到蜂窝孔内出现滴珠的现象,在宋元时期的银铤中尤为常见,在浇铸板形银铤时,能形成滴这种现象是由于板形银铤银液在冷凝过程中大量气体无法排出,在底部形成蜂窝孔洞。同时,与铁范底部接触的银液较快冷却,但在气泡周围

滴珠形成

在研究蜂窝形成过程中,注意到蜂窝孔内出现滴珠的现象,在宋元时期的银铤中尤为常见,在浇铸板形银铤时,能形成滴这种现象是由于板形银铤银液在冷凝过程中大量气体无法排出,在底部形成蜂窝孔洞。同时,与铁范底部接触的银液较快冷却,但在气泡周围特别是气泡顶部的银液,与铁范底部接触的银液有温度梯度,还未完全凝固,呈液态或易流动的半熔融状态,由于银液内部压力和气泡周围银液自身重力的综合作用,银液向下坠入气泡所占居的空间,从而形成滴珠。当然,滴珠的形成与银液的冷却速度有关,冷却速度又受银液体积大小、铁范的温度、环境温度和浇铸速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明代“徽记万历二十七年都水司正银值百两正 万历二十七年月日 武冈州知州应祯史何渠记”一百两银锭

光底

古代银锭,绝大多数都有蜂窝孔,或大或小。然而,有些地方的清代小银锭,底部较为光滑,不见蜂窝。根据以前对铜范铸钱工艺的研究推测,这种底部光滑的银锭,铸造时可能对范体表面进行过处理,即使用隔离物质。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所以有了熏范实验。

明末“大顺贰年 镇库银”壹佰两银锭

熏范实验就是用柴油、食用花生油、羊油、猪油和松香分别对范腔表面进行处理,即进行熏范试验。熏范,在现代铸造中称为铸型涂料,是涂覆于铸型(芯)表面的薄层耐火材料,这是为了改善铸件表面质量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目的是保证银锭表面平整光洁,不出现气孔等铸造缺陷,有助于形成外表质量好的锭形,也有利于铸锭和铁范的分离。目前,国家对银锭有严格的标准规定,如要求银锭表面须平整、洁净,不得有夹层、冷隔、裂纹、飞边、毛刺和夹杂物等。

“同安县匠徐德道光”五十两银锭

熏范铸造出的银锭,仅底部光滑、表面如镜,丝纹不明显,不利于蜂窝的形成。因此,历代银锭绝大多数都有蜂窝,应该是没有专门使用熏范工艺,但一些底部光滑的清代小银锭,也不排除偶然使用了类似的熏范手段。

清代“光绪二十六年 九月 湖北盐饷 官钱局”五十两银锭一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