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桥的地方,历来多有市场。更何况后门桥在鼓楼商业街上的位置特殊。
北京商业界的老人们曾说,北京城传统商业街上,大多有一种叫“阴阳街”的现象。今天,在鼓楼商业街上,还依稀能看得出来。或者,这里是老商街“阴阳街”现象的硕果仅存了。其表现为:由北向南,从鼓楼前到地安门外大街南口,
人们的行走,先是靠路西侧(地安门商场一侧),明显的人流量高于路东侧,尽管街东也是店铺鳞次栉比;及到后门桥,似乎是有着某种“默契”,人们大多折到
路东去了,直到街的南口。若从地图上看,后门桥的位置,大体处于鼓楼商业街(地安门外大街)的黄金分割点。
后门桥曾是鼓楼商业街上的商业漩涡点。不但是店铺的漩涡,还是摊贩市场的漩涡。
后门桥北,火神庙旁,面对面的是灌肠铺合义斋、福兴居,谦祥益北号也在桥北,桥南有天汇轩大茶馆、品古斋等。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后门桥一带,还曾有个“桥儿满”。
“‘桥儿满’是满姓回民在后门桥一带经营牛羊肉、饭馆等商户的统称。大约在三、四十年代,是‘桥儿满’最兴旺的时候。‘庆升祥’是‘桥儿满’开的第一家字号,在桥儿北路西,以经营鲜牛羊肉为主,兼营烤肉、烧羊肉。‘庆升祥’老掌柜叫满春青,字瑞恒。以后又在桥南相继开了‘瑞成号’、‘金和祥’和桥北的‘北庆升祥’”。
“‘桥儿满’的羊肉片儿,因选料精、手工鲜切而出名,是帽儿胡同、白米斜街、秦老胡同等大宅门吃涮肉的首选”。“桥儿满”的烤肉、烧羊肉和烧饼,尤为京剧界人士和戏迷们所喜好。他们清晨在什刹海练功后,必到“庆升祥”。“在经历了日伪时期的萧条和解放前夕的动荡,‘桥儿满’逐渐萎缩,解放以后几乎被人忘记了。”(满恒先:“后门桥与‘桥儿满’”,北京西城档案馆《西城追忆》网刊第18期)
图 古老的后门桥
后门桥一带还有书摊、风筝摊等。
《天咫偶闻》卷四“北城”中云:“地安门街西有火神庙,……寺前有卖书人赵姓,时得故家书出卖”。在这个书摊上,震钧说不时能看到些名人大家的藏书。此外,他还看到其他零星小品,如印章等,“皆内城旧家童仆所窃,妇孺所弃之物”。
火神庙前还有风筝摊儿。北城著名的“风筝金”,曹(雪芹)氏风筝传人金福忠,民国时就曾在火神庙外以摆摊儿卖风筝为生(梁季兰“风筝往事”,《北京晚报》, 2007年4月15日)。1996年时,我拜访北京风筝名家王郁璋先生,他告诉我:“小时候,我家在鼓楼西拈花寺附近。那时,金福忠先生就在火神庙(今地安门后门桥路西)摆摊卖风筝。他是满族人,从姓上看,人说他不是正黄就是镶黄旗,和皇上沾亲。据说他家三代作风筝,还专门给宫里送。有人说他卖不完的风筝,就都背到故宫东门,交管事的内差。等到上了帐,钱就给他拨来了。故宫里现在还藏有当年他给皇上作的风筝,证明此说不假。我小时总买他作的‘黑锅底’、‘龙睛鱼’,那会儿真是喜欢得夜里睡不着。至今想起来,那风筝的样子还真真的,如在眼前。”
火神庙前,书摊一定不只赵姓一个。鼓楼、什刹海多有仕宦名家,从他们的手中淘到古籍旧物的,也绝不会只赵姓一人。估计还会有其他书摊及纸笔砚墨等摊档。
同样的道理,既然有金福忠先生的风筝摊儿,就还可能有其他民间玩好的摊档等,如鸟笼子、蛐蛐罐、蝈蝈笼、葫芦等等。
风筝摊·民国北京街头商贩旧照
民国初年,后门桥还曾是清善扑营跤术的表演场。
据北京西城档案馆《西城追忆》网刊所载李宝如先生《摔跤鬻艺始末》一文,“民国初年右翼御扑户王三(肉包子)在鼓楼前、什刹海设场卖药(江湖称‘挑汉’),拿两件跤衣(褡裢)招揽观众,讲一些宫廷趣闻、善扑营轶事等,开始收入颇丰,后来人们听膩了,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王三找失业在家住闲的御扑户熊万泰(熊德山之父),请其来场共同摔跤卖药,熊万泰欣然同意搭伙干买卖。从此,每天在后门桥一带摔跤卖药。观众白看摔跤,每天人山人海,摔跤表演历来有之。他们研究编撰了一些套路,配合严谨默契,观众百看不厌。后又有晚清善扑营瑞钢达、何汉山、立铁良(铁三)、万老等常到跤场帮场。”
“近代摔跤撂地鬻艺创于晚清扑户。民国初年,御扑户皆各谋生路,殷实者经商,大部分以身为业出卖苦力。开馆授徒、设场卖艺者有之。他们这些人维持了生活,传播了跤技。著名评书演员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写到:‘摔跤的这种功夫是我国国粹的一种武术,至今没有失传,亦是摔跤撂地的人们能保存国粹的一种功劳。使各界人士知道有这类武术,实是他们的好处。如若没有他们这些人干这行儿,不用说保存这种技能,提倡这种武术,亦恐无人道及了’。”
清末善扑营摔跤高手合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北京跤术为基础的中国式摔跤成为国家正式竞赛项目。如此说来,后门桥还是中国式摔跤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