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杰出成就,我国古代把白铜称为“鋈”。《旧唐书·舆服志》载:“自馀一品乘白铜饰犊车。”也就是说唐代时规定,只有为一品朝臣拉车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铜作为装饰品,表明白铜在唐代相当贵重。这里所说的白铜当是镍白铜而非砷白铜,因为镍白铜抗腐蚀,适于装饰牛车,而砷白铜性质不稳定,时间长了会因砷的挥发而渐渐变为黄色。
我国古代制造的白铜器件,不仅销于国内各地,还远销国外。踞考证,早在秦汉时期,在新疆西边的大夏国,便有白铜铸造的货币,含镍达20%,而从其形状、成分及当时历史条件等分析,很可能是从我国运去的。唐宋时,中国镍白铜已远销阿拉伯一带,当时波斯人称白铜为“中国石”。大约16世纪以后,中国白铜运销到世界各地,博得了广泛的赞扬,它经广州出口,由英国东印度公司贩往欧洲销售。英文“Paktong”或“Petong”一词就是粤语“白铜”的音译,其含义是来自中国的白铜,也就是指产自云南的铜镍合金。
17世纪至18世纪,镍白铜大量传入欧洲,并被视为珍品,称作“中国银”或“中国白铜”,对西方近代化学工业曾起过巨大影响。16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冶金学家开始研究和仿造中国白铜。
1823年,德国的海宁格尔兄弟仿制云南白铜成功。随即西方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将这种合金改名为“德国银”或“镍银”,而名副其实的云南白铜,反而被湮没无闻了。当西方国家仿制云南白铜成功后,我国白铜的出口数量大大减少。至19世纪后期,德国银已取代中国白铜占据了国际市场,中国的白铜矿冶业随之衰落。
此白铜银质撇口尊,通高:11.5cm重量:143g,撇口,细长颈,束腰,腹下渐外撇,圈足。白铜银质,形体挺拔。包浆匀厚,传世痕迹明显,做工精细,另人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