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力巨大的导弹背后,是大量研究者、工人和士兵的付出——这种付出有时候可能是生命的代价。特别是第一代工作者们,他们完全是技术的“拓荒者”,一切都等待验证,一切都是空白,仿佛在一个雷区里寻找一条前进之路一样。没有教训,他们的牺牲将成为后人的教训……俄国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就极其惨痛。
早期导弹燃料有剧毒
俄罗斯《旧战场》杂志在2017年底刊载了一篇文章,以介绍和回忆录刊载的方式介绍俄国导弹研发的历程和故事。“我们得感谢那些牺牲者,他们换来了今天俄罗斯强大的导弹力量。有些牺牲在今天看来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是荒谬的,但在当时——一片空白的当时,在紧急战备的当时,谁也没有办法比他们做得更好。”作者在开头就这样写道。实际上,俄国尽管有悠久的火箭武器历史,但真正的导弹技术还是来源于战争结束后的德国。通过仿制V2式弹道导弹,俄国人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武器,而是从发动机、燃料、制导系统,甚至到导弹生产工序流程的初步认知。下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俄国人自己探索了。
50年代最初的远程导弹
最初仿制V2的被称为R1式导弹,后来进行改进出现了R2式。到了50年代初,俄国希望掌握一种射程接近1000公里的中远程导弹,也就是所谓R3式。执掌这个项目的是当时俄国年轻科学家戈尔涅夫——他是堪称“俄国导弹之父”的科罗廖夫的得意门徒,在老师年老之际,也到了独当一面的时刻。R3导弹一方面在气动外形上下功夫,一方面则试图采用新式发动机。除了发动机本身的技术外,新式燃料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戈尔涅夫也一直关注着新式燃料发展,并在1954年6月亲自来到位于下诺夫哥罗德地区的燃料工厂进行检查。
哪怕是现代,许多导弹燃料的加注仍需要彻底防护
新式燃料虽然燃烧效率更强,但同样是剧毒和强烈腐蚀气体,生产、运输和加注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防护。戈尔涅夫和其他身着防护服的技术人员在顶部打开的燃料罐边用特制仪器测试数据,但因为工作得过于专注,一脚踩空掉入了燃料罐中——10秒钟后,整个人被彻底溶解,仿佛除了气泡就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一样。没人敢去拉他一把——也来不及拉。为了工作和检测活动的方便,走道旁是不设围栏的。而根据文章介绍称,这种燃料在服役后,一名士兵在加注过程中因为防毒面具破损误吸一口蒸发气体,就导致整个呼吸系统的大范围损坏,只能在病床上渡过余生。这只不过是俄国早期导弹发展的多次事故的冰山一角而已。
现代固体燃料导弹比液体燃料导弹在使用上更安全。白杨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