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所说的“数字”,不是当代网络信息化的数字,而是古盐灶按数序排列并冠名的数字,如一灶、二灶、三灶等。东台地域按数序排了哪些灶,它们现当代的踪迹又在何处,寻觅挖掘有些机械孤寂,浏览,则可朵颐有味。
头灶。当年隶属于何垛盐场。明万历年间,范公堤以东四五十里,普遍淤长成陆,荒滩上长满茅草,盐碱得地面发白(如白滩头),已具备立灶烧盐的亭场条件。何垛场姓罗姓李的二位盐民,跳出老灶区,到这里开设新灶,时为东台、何垛二场范堤以东的头一个灶,就称为头灶。
东台其他盐场也有不少排序第一的灶。东台盐场范围,四灶社区有个头灶,是清初来此地的第一灶;原范公镇有朱家一灶、黄家一灶、王家一灶,都在同心大队内。何垛场范围,原台东镇有南头灶和北头灶。安丰场有一灶。三仓有头家灶、头分灶。富安场有北一灶。唐洋有一灶。原富东镇有卢家一灶。1942年划出东台县为大丰县的丁溪场也有一灶(同时划出的还的草堰、小海,以下不再注明)。小海场的温泉南面,有北头灶、南头灶。草堰场东团东边由西向东的第一家灶,也叫头灶。这11处16个头一灶,当是各盐场各区域内建的第一个灶,先民们希望称为第一灶的争先精神,变成了以方位、姓氏冠为某一灶的非物质灶名与地名,令人赞叹。
革命战争期间,头灶镇东部属曹䥕区、西部属海堰区,成为我方活动的灵活区域,1957年撤区并乡时建为头灶乡,其发展与名声就优于其他一灶了。
二灶。当年隶属于东台盐场,现在四灶社区内,俗称双灶,附近有二灶桥。何垛场三灶的南面有南二灶。草堰场有双棚子灶。
三灶。三灶的历史比头灶早。该处原名红草场,春夏长满秋冬堆满巨量的红茅草,可烧盐。北宋太祖开宝年间,何垛场姓王姓戴的几个灶户,到红草场来开辟新亭场烧盐,时属何垛场第三灶,因之叫三灶。三灶与东台土城构为犄角之势,明代曾是台城抗倭的前哨阵地。建国后为东台公社、范公镇机关所在地。加之有一座古代大铁镬存于三灶村,因而此三灶较为知名。
其他地方:唐洋有三灶。原六灶镇有下三灶,梁垛场有丁三灶。安丰场有袁三灶。富安的三灶,是咸丰年间富安场的第三盐灶,并有三灶河,后设过三灶村。草堰场南团有三座灶砌在一起,也称三灶;小海场东部的则直名三户灶。小计三灶有8处。
四灶。当年隶属于东台场。明嘉靖年间,苏州迁来东台的姜姓复迁于此,大抵人力财力可以,建了四口盐灶,人称姜四灶。建国初简称四灶,现为四灶社区。四灶范围内还有个四灶,因该处有东西南北四口灶连成一片而得名。唐洋、头灶、范公地区也各有一个四灶。安丰有万四灶、东四灶、李四灶、上洋四灶。富东社区的四灶,因咸丰年间有四户人家来此烧盐而得名。小海场东部、东北部,则各有一处四户灶。小计四灶有12处。
五灶。安丰有五灶、五灶河、丁家五灶、秦家五灶。六灶社区有唐五灶。富东社区有五灶、五灶墩。海边垦区有五号灶。小计有6处灶。
六灶。当年隶属于东台场。明万历年间,陈、焦等姓人家从堤西迁到这里支灶烧盐,斯时为第六户,就称为六灶。民主建政后,设过六灶区、六灶乡,后撤乡建镇,再与头灶镇合并后为六灶社区。合并前的头灶与六灶各自另有个六灶。安丰场、富安场亦各有六灶、六灶河。富东社区有个六灶。范公地区有六灶桥、蔡六灶。丁溪场有六灶。小海场东部有六户盐灶聚在一起,称六灶。小计有8处灶。
七灶。唐洋、许河有七灶,四灶社区有东七灶与西七灶,因清代此处有十四口盐灶分居东西两处而得名。梁垛有练七灶。小海场东北海滩上有个七户灶,因七户盐民来此烧盐而得名。
民国元年并归草堰场的刘庄场七灶,因七户盐灶共处而得名,又名七灶团。此处有条七灶河,1944年5月19日下午,日寇“棉业统制委员会东台库长”清水亥三郎和东台伪县长吕景颜带队坐汽艇从东台去大中集策划“垦屯”,行至七灶河王家灶河段,入我独立团伏击圈。战斗半小时,消灭日伪军50多人,活捉敌库长和伪县长等官员10多人,缴获快慢机6支,三八枪21支,子弹3000发,伪币21万元。七灶河战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胜利故事。1946年5月,东台县民主政府在城北大操场召开数千人公审大会,判处汉奸吕锦颜死刑,执行枪决。建国后有《活捉吕锦颜》戏剧演出。
八灶。在四灶社区,此地东边有八口灶,叫东八灶,夏姓灶户的八口灶,叫西八灶;因之有了八灶南洼、八灶西洼、八灶河等地名。南沈灶有上八洋灶、下八洋灶。富东社区有八灶。富安有八灶河圩子。唐洋有后八灶。刘庄场盐团排列中的第八家盐灶,称八灶,且又是八户盐灶聚在一起,称为八灶团,后更名八灶庄;附近还有八灶河、八灶闸、八灶坎。小海场东部的则直名八户灶。小计有8处灶。
九灶。富安场第九座盐灶,称九灶,有九灶盐场、九灶庄,另有九灶庙毁于日寇的战火。九灶坐落在富东地区,1946年冬国民党军65师攻侵该地,还乡团疯狂报复,斗争很残酷。南沈灶有九灶洋。六灶社区有九灶墩、九灶洼。刘庄场东北方向龙坝附近有九户盐灶聚在一起,称为九户灶;最前面的一户,叫九灶头。小计有4处灶。
十灶。四灶社区,明末清初邓福旺家从苏州迁此,子孙烧盐建有十口灶,故名十灶。富东社区有十灶,后名保丰,改名新东,复名十灶,并有十灶庙。安丰、富安各有个新十灶。南沈灶有何十灶。小海场东北部的直名十户灶。小计有6处灶。
十一灶。在唐洋的官坝附近。
十二灶。一在原范公和平大队,一在富东社区。
十三灶。在原范公陈灶大队。
十四灶。在富安场。
十五灶。在六灶社区内,今为头灶镇金东村。乾隆年间有十五户人家来此支灶十五口,乃名十五灶,灶民灶长皆姓朱。已故作家徐国政曾著《红色金东村》一册,介绍救护新四军伤病员的老中医徐章德、梁中区抗日游击大队长徐达仁等的革命事迹,拟日后专题予以介绍。
十六灶。唐洋、富东社区各有一处。
十七灶、十九灶,史志中未见。
十八里灶。在港农场区域内。
二十三灶。在富安西市,读为念(廿)三灶。
二十八灶。坐落在许河,系富安场的第二十八序盐灶。
以上是新中国建立后尚还存在的老地名,有东台、大丰的地名资料可供稽考。归纳其踪迹,冠名的数字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建立盐灶的时空序数,二是多灶聚存的空间灶数,三是惯于争先的精神变成的非物质序数。
下面的地名采自清嘉庆《东台县志》,从中可以看到按数字顺序排灶名的历史概况:
何垛场有北一灶、北二灶、北三灶、北四灶、北五灶,在今甘港东、丁溪南、经济开发区之西北部。
富安场有北一灶、二灶、北二灶、三灶、北三灶、常三灶、薛三灶、五灶、六灶、七灶、七灶河、八灶、北八灶、仲八灶、梅八灶、八灶桥、九灶、十灶、新十灶、十一灶、十四灶、十六灶、二十灶、二十一灶、二十二灶、二十三灶、二十八灶。小计27处。
这两个场的数字灶中,与上文重复的灶名,说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还存在;没有重复的灶名,大概在废灶兴垦后变成桑田或民居了。然而,富安场乾隆时期从一到三十总的排名,嘉庆时期从一到二十八灶的排名(未见17、19、24、26、27),如彼之详之盛,则让人们想见到乾嘉时期富安场盐灶生产的兴旺景象。
来源东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