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一词在今天,听上去可不太友好。如果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往往带有几分轻视的意思。
但在宋代,花瓶并非虚有其表哦。它是营造生活雅趣,不可或缺之物。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人对于花事的热衷,使得他们对于花器的挑选独到且讲究,真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器材党了。
花瓶一词始于宋代?
“冬间花瓶多冻破,以炉灰置瓶底下,则不懂冻,或用硫磺置瓶内亦得。”
—— 宋 温革 《琐碎录》卷二 杂说部分
在扬之水老师宋代花瓶书中提到关于“花瓶”最早的文献记录。讲的是冬季防止花瓶冻破的方法,可见花瓶的使用在宋人生活中的日常化。
宋 寒窗读易图 局部
画中可见,在山石环抱的茅屋中,高士面前的书案上摆放瓶花与书卷。窗外雪景、屋内淡淡梅香,十分美好。
美国 纳尔逊美术馆藏 宋 磁州窑龙纹花瓶
在这个瓶子瓶底其中一个莲瓣纹中写有“花瓶刘家造”五字,这就为花瓶一词出现于宋提供了明确的物证。
宋人的“择瓶”标准
素之雅器 :宋人好素器,主要体现在重釉色、器型两方面。看似要求少,实则与书法中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是一个道理,越简洁的器物对于细节与比例的把握要求越高,去掉多余装饰、注重器物整体感受。简单一点说就是主要看气质。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靓妆仕女图
画中所使用的插花之器,同龙泉的一种筒形花瓶相似,材质不明。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宋 龙泉窑花筒
常盘山文库——米色青瓷 官窑(或龙泉)米黄釉长颈扁腹瓶
玫茵唐 宋或金 钧窑玉壶春瓶
玉壶春同梅瓶本为酒容器、但也常被宋代人用于插花。喝完一壶酒,横斜两枝梅。想想也觉得美。
花团锦簇:宋代的艺术风格不是单一的,这一点在陶瓷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还有很充满趣味的花瓶,这样的花瓶通常会在造型或纹饰上有所创造。
宋 吉州窑褐地莲花纹瓶 / 宋 黑釉梅花纹瓶
宋 定窑 花口瓜棱瓶
复古青铜:宋代文人圈风靡金石学、对于上古气韵的追求也影响了陶瓷制作。在借鉴青铜器的基本器型之上,结合陶瓷的特点做一点改变,既有金石味道也保留陶瓷的特点,体现了宋人的品味与巧思。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靓妆仕女图
平凡社 南宋至元 龙泉窑青瓷尊型瓶(仿青铜觚)
宋徽宗 听琴图 局部
值得注意的是,画中徽宗琴桌前的奇石上放置着一个插花的铜鼎炉,可见宋人对花器的使用很灵活、存在一器多用的情况。宋人也常用青铜器插花,铜器中含有利于植物营养、保存的元素。
南宋 龙泉窑仿官釉贯耳壶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青瓷之美 宋 官窑 青瓷弦纹八角瓶
自佛教传入一直到唐代,花事常与宗教仪轨息息相关。进入宋代,因为家具史的变革与丰富的生活情趣,花事逐渐日常化。人与花更加亲密了。文人们在书案上放置山子、文房、香具、花瓶,构成的空间格局,十分流行。
宋代不仅有关于花的节日、繁荣的花卉市场、还有痴迷于簪花的男子们…这些都是宋代人嗜花的证据。从宋代瓶花文化中便可以窥见,宋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细腻敏感,对美之小事的洞察与珍视。看了这么多的花瓶,禁欲款、复古款、花纹款,你最喜欢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