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辉煌 远去的风景。很难想象,在淮北市东郊五公里处杜集区一片靓丽的风景区——东湖风景区,原来是在岱河煤矿塌陷区上打造的。
从湖滨开放式党校向北行,驱车不过几分钟就到了即将永久性关闭的“岱河煤矿”了。东湖湖面像珍珠一串,自南向北组成一串风光旖旎的沿岱河风光带,为我市打造“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形象做了无声的解说。
由于资源枯竭,2017年,岱河矿业被国家发改委、安徽省政府纳入去产能矿井,要求在11月底前实现永久性关闭。一座开发建设长达50多年的生产矿井将画上句号。随着关井闭坑进入实施阶段,轰轰作响的主井绞车安静了下来,主井井架和老副井井架相继拆除,成群结队上下班的职工也不见了,储煤场也被供销科职工打扫得干干净净,告别了来来往往的运煤车辆,岱河煤矿原本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已归为平静。办公楼、人造假山、喷泉、灯塔、安全生产标语等都将作为岱河煤矿发展的见证物,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最终成为历史。
岱河煤矿是1965年12月25日投产的,我是1967年8月由国家分配来煤矿当教师。适逢文革,武斗四起。学校无法进行正常教学,老师只有放假。文革结束,一切走上正轨。我在这个矿学校工作了15年。由于工作需要,又在矿政工部门干了5年。后在工会干了10年工会主席,直到1997年8月离开。
这个矿先后经历生产恢复期,扩大生产期和萎缩关停期。应该说,我在这个矿度过了青年时代,并随着岱河煤矿一道步入中年。2017年8月8日,该矿宣布停产。一个设计年产60万吨的中型煤矿,按照原寿命应该“长命百岁”,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先是“有水快流”,到扩大年产量“挖潜改造”,达到年产150万吨以上,终于加剧了岱河矿井寿命周期的缩短,岱河煤矿一共生存52年。
岱河煤矿有着光辉的历史,自投产以来,为国家生产5000多万吨优质煤炭,创造15亿元的财富。这个煤矿曾经获得各种荣誉200来项。诸如,“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先进体育活动基层单位”、安徽省省属企业“红旗党委”、安徽省第六届“文明单位”等等。
听说11月就要封井口了,我于9月12日下午专门打的访问我曾经的“衣食父母”,并第一次对她亲临拍摄。
江山依旧,只是人颜改。门卫不让进,我说明来意,竟然放行。在矿外遇到几位熟悉的退休老工人,好生亲热。这个矿的老职工基本来自于淮南及山东、江苏等地,有着良好的革命传统和敬业精神。几十年来,她为矿区培养了大批优秀职工和管理干部。新区投产,淮北矿业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抽调岱河煤矿的骨干去“打先锋”“啃硬骨头”。
岱河煤矿是全矿区最早建成文体活动中心的单位,3600平米文化楼是核心建筑,附属设施有:简易露天篮球场一座,标准50米8泳道泳池一座,8万册藏书图书馆一座以及分类阅览室、文艺排练室等。刘开渠大师曾为之题名。这里先后接待过李贵鲜、卢荣景、王森浩、杨永良、杜润生、张平等国家及省部级领导人。这个矿最活跃的时期有文艺团体、运动员队伍若干支,在煤炭部、省市比赛活动中屡屡取得好成绩,誉满淮北。
进入21世纪,国家鼓励绿色能源政策相继出台,煤炭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困难。进入老年期的岱河矿和淮北矿业一样,经历了十分困难的爬坡期……
停产后的矿井与过去的繁忙场景大不一样。过去忙碌的工业广场,现在是一片静寂肃杀。面对我调离这个矿时与同事合影的那尊青春雕塑,看一眼曾经待过十年的那间空荡荡的楼房,恍如隔世,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填满心胸:是悲伤、是怀恋、是无奈、是凄凉、是落魄、是无愧、是自豪?
副井口,一排站立的工人师傅在为打上来的二水平轨道回收。他们表情严肃,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我油然而生敬意。据工人师傅说:这座矿井大概有留守善后人员300来人,其余的人员顺利分流。这些废旧钢轨还可以有新的用途。面对我国年产钢铁14亿吨的巨额产能,我们煤矿人仍然不忘节约每一颗铁钉,这就是煤矿人的精神。
现在,岱河煤矿的年轻人已经分流到新的工作岗位,岱河煤矿老居民在多年营造好的优美环境中,依然延续着他们的安乐祥和生活。这里有多年留下的教育、医疗、健身等优质资源,老人们生活在这一片成熟的小区里,挺好。
美丽的岱河西湖,九曲桥就是我曾经工作的那一时段建的,大路边的树木已经遮天蔽日,那是我们一帮人栽的。听说当年的绿化组织者去年谢世了,中间领导也不知道换了多少茬了,我毕竟已经离开20年了,真是“树犹如此”,能不睹物思情?
回望一眼曾经轰轰烈烈的地面,更有百米井下的川流不息。也许,高天白云记得我们…… 周继强/文图 来源:淮眼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