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明、清蓝釉习称“霁蓝”,是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在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工艺继承元代传统,明清时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清代霁蓝釉瓷器多为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
深圳立信近期征集到一款霁蓝釉大碗,此大碗广口小翻唇,碗深腹下收,圈足。大碗内外通体施祭蓝釉,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楷书款。此碗为万历本朝作品,此时官窑瓷器精致秀美,本品造型规整周正,蓝釉色如深海,呈色稳定,釉面匀净,制作精良。色泽妍亮深沉,宝光内蕴,端庄挺拔,气息神圣,美得大气磅礴,堪称霸气。
中国古代聪明的陶瓷工匠,很早就将氧化钴作为着色剂在陶瓷上使用了。蓝色的单色釉瓷器初始于元代,登峰造极于明代的万历,历经清代,民国一直延续到现在。
霁,乃天空放晴之色,会随着时间、季节、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霁蓝,也会随着钴料的不同、胎釉的差异、窑温的高低或气氛的偏差而产生变化。
蓝釉瓷器之所以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霁蓝,烧造成本非常高昂。由于当朝皇帝喜好,才得以不惜工本地烧纸。而且不仅追求高质量,数量也很客观。尽管如此,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大规模的战争、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等政治风暴……易碎的霁蓝釉瓷器能有幸完好无损留存到今天的已是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深圳立信展出的这款霁蓝釉大碗,传世稀少,极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