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六朝青瓷之东晋青瓷作品赏析

2018/09/06288 作者:佚名
导读:东晋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东晋青瓷的生产主要包括日常实用器物和冥器。其中,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包括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

东晋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东晋青瓷的生产主要包括日常实用器物和冥器。其中,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包括钵、双耳罐、四耳罐、盘口壶、双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灯、虎子、鸡头壶、羊头壶、牛头罐、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冥器主要包括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接下来赏析知名的东晋青瓷作品。

一、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高23.8cm,口径10.8cm,底径10.8cm

此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壶口浅盘式,细颈,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羊头形流,相对一侧置曲柄,另外两侧各置一横系。通体施青绿色釉,底部无釉。在壶口沿、羊头及系上均涂点褐斑。肩部暗划弦纹2道。此壶的精彩之处在于羊头形壶流,羊口微张,颌下一绺胡须,双目外凸,双角向后弯曲,双睛涂点褐彩,颇具神韵。六朝时期的青瓷壶常以动物的头部作流,除羊头外,还有鸡头、虎头、鹰头等。  青瓷发展到东晋时期,装饰上呈现出新的特点。西晋青瓷上盛行的带状印纹或刻纹此时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划的弦纹,或者光素无纹饰,形成简洁朴素的风格。但西晋晚期出现的褐斑装饰至东晋时却大为流行。这些特征在这件器物上均有体现。

二、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口径5.5cm,高15.4cm

  东晋青釉褐彩鸡首壶壶盘口,鸡首状短流,鼓腹,平底,俗称“鸡首壶”。肩部两侧有桥形系,并有一弧形柄连接口沿。通体施青釉,壶口与鸡首处点缀褐彩,有画龙点睛之妙。鸡首壶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能出水。至东晋时期,流口疏通,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三、东晋羊形烛台:瓷质,长17厘米,高14.7厘米

1976年江苏省镇江市象山园艺场出土,镇江市博物馆藏。青瓷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东晋盛行,照明点在羊头上。此烛台的羊形作昂首跽伏状,羊角后弯且缠著双耳,较丰满的身躯,施以润厚的青绿色釉,别具匠心的是褐斑彩巧施于双目,神情中透出几分惊奇,而微张的口作吐舌状,仿佛咩咩有声,静中寓动,使瓷羊平添了生气。

四、东晋青釉唾壶: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东晋青釉唾壶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五、青釉褐斑四系壶:高17.9cm,口径8.4cm

青釉褐斑四系壶壶洗口,长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平底。底部无釉,有支烧痕迹。肩部刻划弦纹2道,四面分别饰一横向系。外口凸起弦纹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黄,散布有垂淌的褐斑。此器为东晋时期所制,褐色彩斑装饰面积较大,形态千变万化,或似泼墨,或似树叶,装饰效果绮丽,十分罕见,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  

六、 东晋青瓷博山炉:盖高10厘米,盖径10.2厘米,高20厘米,底径12.7厘米

  东晋青瓷博山炉出土于浙江省上虞市,现收藏于江苏省博物馆。炉身作钵形,子母口,下连喇叭形柱立于浅盘形炉座,座把中空至盘底。器盖呈山峰状,裹外共有三层,每层起四峰。沿峰起伏刻划斜直短线和曲线。裹面两层峰下有一出烟镂孔,旁饰有圆珠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