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约:1010字| 阅读时间:2分钟
混凝土浇筑后,初凝过程中因水化热得不到及时散发,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内外温差较大,使混凝土的形变超过极限引起的裂缝。
1
特点
1)温度裂缝在结构中较多见,有表面的、深层的和贯穿的。
2)表层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常纵横交错呈龟纹状,且多发生在施工期间。
3)深层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结构或构件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2~3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且冬季缝宽,夏季缝窄。
2
典型实例
图1:表层温度裂缝
图2:深层(贯穿)温度裂缝
3
原因分析
1)表层温度裂缝多数是由于温差较大而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构件,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较大。当产生非均匀的降温时,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但这种温差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较浅的范围内出现,表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2)深层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筑在坚硬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垫层上时,没有采取隔离层等放松约束的措施,如果混凝土浇筑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温升很大,使混凝土的温度很高,当混凝土降温收缩,全部或部分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的约束,将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这类裂缝较深,有时是贯穿性的,将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基础工程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袭击等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板、基础梁,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约束,或预制构件浇筑在台座或台座伸缩缝处,因温度变形受到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这类裂缝。
3)采用蒸汽养护的预制构件,混凝土降温控制不严,降温过速,或养护窑坑急速揭盖,使混凝土表面急速降温,而受到肋部或胎膜的约束,常导致构件表面或肋部出现裂缝。
4
预防措施
1)防止表面温度裂缝关键在于控制混凝土内外的温差。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覆盖洒水养护,冬季要采取保温措施,不要过早拆模与保温层。拆模时要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内。地下结构拆模后要及时回填。
2)防止深层和贯穿裂缝,要尽量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或掺入适量的粉煤灰。
3)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和水灰比,充分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拉强度。
4)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如浇筑时避开炎热天气,用冰水拌合混凝土等。
5)分层、分块间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间隔时间5~7天,以利于散热和减少约束。
6)每隔30m留一条后浇带,待40天后再浇筑,以减小温度收缩应力。
7)在岩石等坚硬地基上浇筑长、大混凝土基础时,可先用沥青等铺设隔离层,以减轻约束力。
(本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END
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