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是历史上唯一的宫庭窑,是北宋朝宫庭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1] 之一,全世界现存唯一孤品一件,
此件哥窑,难得一见的神秘的古典作品,在哥窑瓷这个狭小天地里,尤如‘真龙天子’再现。
它的特征;
一,釉面呈龟子纹。内底裂纹开片的铁线纹,拟构筑的极其漂亮的百极碎,也可说是内底呈铁线纹隐现的似鱼子纹、聚沫攒珠,堪称完美!
二,牡丹纹饰深绿偏蓝,其茎显黑,叶片上绘有黄彩。实有浮雕工艺的美感。【此应为唐代唐三彩制瓷工艺。也可认为是最早的宫庭艺术,但也可作为鉴定是否是宋哥窑的表面特征的认定标志。它也可彻底否定做青窑的章生一兄弟俩为哥窑大师,而是另有一个正宗的唐三彩的传人,北宋哥窑瓷器宗师。】
三,【第1角度看】,笔洗釉面本底为淡黄色,上部开裂纹显金黄色,俗称‘金丝’。笔洗沿口呈褐黄色,俗称‘鳝血’。而逐渐向下黑色愈深,形成俗称黑色纹裂的‘铁线’。【第2角度看】,笔洗瓷釉上有两种主要元素,一种在加温后,变轻,逐渐向上使釉面越来越淡黄,上部面上的开裂纹形成‘金丝’。向上元素甚至冲上沿口,堆浮集成褐黄色的片云状,‘鳝血’型态。另一种元素在加温后,变重,并逐渐沉淀向下愈显愈黑,下面釉面开裂纹形成黑色‘铁线’。【我们也可从第3角度简单地去看】它的第三特征;上黄下带黑;由上到下排列为,鳝血、金丝、铁线的‘立式型态’
裂纹
资料配图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
资料配图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结论,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
用最原始的文献和最可靠的证据来解开宋哥窑的千古之谜
人们在对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官窑和哥窑,因未找到窑址而迷雾重重。尤其对宋哥窑的认知更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此文通过最原始的文献和最可靠的证据来梳理一下对哥窑的看法和认识。
其一、有关哥窑的文献和记载:
1、元孔齐《至正直记》“乙未冬(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这段文献提供的信息:(1)这是目前发现记载哥哥窑最早的历史文献,也就是说,第一次提到哥哥窑年代是元代。(2)元代市哥哥洞生产的瓷器,其色莹润,如同宋器(北宋或南宋官窑)。(3)荆溪(江苏宜兴)的王德翁见过宋代官窑,并且认为元代当时生产的哥哥窑器与宋代官窑在外观特征上很相像,须仔细辨别。(4)后来的所谓官哥不分,原来可能源于此,即元代的哥哥窑瓷器与宋代官窑瓷器很难区分。
2、明曹昭《格古要论》“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曹昭,明初人,《格古要论》刊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该文献提供了几个关于哥哥窑的信息:(1)在元代存在旧哥哥窑和新哥哥窑。新哥哥窑指元代哥窑,旧哥哥窑可能是宋代哥窑。(2)旧哥哥窑以青色为主基调,颜色有深有浅。(3)有紫口铁足的特征。(4)《格古要论》中记载的“董窑”:相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陈留县,故名。亦称“东窑”,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胎骨细致,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窑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目前未发现窑址。
其二、最早提到五大名窑的文献:
明吕震《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典雅者,写图进呈……计二十有九种”。哥窑与宋代汝、官、定、钧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的记载。将哥窑列入宋代名窑的就是这本《宣德鼎彝谱》。这段文献揭示了这样几个信息:(1)宣德时宫廷藏品中已经有了哥窑,目前也是发现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哥窑”,以前的文献都是“哥哥窑”。(2)永乐在北京重新建都,当时内库中所存的哥窑应该是从南京宫中或从民间征集而来,所以藏品中的哥窑在当时也不一定都是宋代哥窑,仅仅因为其艺术性而被列入。(3)今天所谓的传世哥窑,完全有可能是宋官窑、南宋哥窑、南宋修内司窑、宋龙泉窑、元修内司窑、元龙泉窑等中的精品。
资料配图
其三、有关的考古发掘资料:
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中之一是杭州老虎洞南宋古瓷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年—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根据考古发掘地层叠压关系,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定和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元代晚期的地层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故宫中的一件传世哥窑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基本相同。这一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元孔齐《至正直记》关于哥哥窑的记载是准确的。
其四、关于传世哥窑:
所谓传世哥窑,指的是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及海外私人收藏的300多件哥窑瓷器。这些传世哥窑瓷器,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大部分为宫廷用瓷式样,其胎体厚薄不同,胎质有瓷胎和砂胎,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灰青、米黄、月白等多种,胎釉情况非常复杂。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这些传世实物和文献记载对其进行研究。从这些实物看,学术界普遍认为传世哥窑的生产时间应该有早晚之别,产地也出自不同窑口。这样的推理和认识,我认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就是说这些传世哥窑不一定都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瓷器。
其五、历代哥窑瓷器特点
1、黑胎宋哥窑: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紫口铁足,有的只有铁足或紫口,金丝铁线、宋代器型、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米黄多种,釉质温润有酥油般的效果。
2、非黑胎宋哥窑:其胎为深灰、浅灰、土黄等色,其它特点基本和黑胎宋哥窑相同。
3、宋龙泉哥窑:宋代器型,其胎黑、灰白等,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现象、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4、元哥窑:1996到2001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其胎体较宋代疏松、胎色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有青灰、粉青、天青,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元代哥窑器型一般粗厚笨拙,带有元代瓷器的明显特征,开细小纹片,开片缺乏宋代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
5、明代仿哥窑制品,其胎大都为白、灰白、灰黄胎质,没有自然的紫口铁足现象。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也不具备宋代聚珠攒沫的特点。
6、清代哥窑。以雍正、乾隆为好,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仿哥窑器物,由于胎体含铁较高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现象。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等色。清代仿宋器,主要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修足为规整的泥鳅背,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6、民国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7、现代仿哥窑:
当代的仿哥窑瓷器,虽然成功烧制出了黑胎仿哥、官窑瓷器,但是摸索胎釉的配方难度极大,尤其是干施釉法仍未突破,釉面气泡不具有干法施釉聚沫赞珠的特征,认真鉴别新老并不太难。
其六、宋代哥窑的特点:
宋代哥窑分紫金胎(黑胎)和非黑胎两大类。紫金胎者为上品,有的有紫口铁足现象,有的只有紫口或铁足,宋代器型,全开金丝铁线纹,铁线的颜色都是黒中泛蓝,金丝的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层次感,气泡之密似攒珠、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莹润有酥油般的感觉,烧制工艺为先烧素胎,再多次施釉,有支烧和垫烧两种方式。
其七、关于哥窑的几点疑问
1、宋五大名窑中,为何把哥窑定为南宋的官窑,北宋为何不能有啊。在未发现窑址前下这样的断言我认为为时过早。2、历史文献都是后人编写的,有的有真凭实据,有的也是猜测,哥窑之谜,为何这么乱,其原因就是没有具体的窑址,对其产生的时间没有确定,所有的记载都是后人的整理和猜测。这是造成哥窑乱象之谜的根本原因。3、从传世的宋哥窑瓷器看,其本质上和北宋官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因为在未发现北宋官窑窑址之前,怎么就断定它不是和北宋官窑一个窑口烧制的两种釉面不同的瓷器呢。4、在古代蒙语中发音“哥”的含义为“官”,也就是说,蒙语的“哥窑”是指“官窑”。是不是后来人们以讹传讹,便不断有“哥窑”的词语出现。
宋瓷,即宋代瓷器,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文物与古玩在市场经济中是有价格的,它们在历史研究中也是有价值的。价格与价值之间是否一定吻合?很难确定。但价格对于评判鉴赏一件艺术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拍卖场上,各类文物的身价更是一目了然。那么,对于曾引领市场、引领千年审美的的宋瓷,在拍卖场上又是怎样的行情呢?
下面看看近年来拍卖成交纪录里的宋代瓷器TOP9——
■TOP9
成交价 RMB 2091 万 (2588万港元)
南宋 官窑菊瓣盘
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
南宋官窑菊瓣盘不仅优美绝伦,更拥有顶级来源及丰厚的展览历史。它源自二十世纪初著名中国艺术品藏家Alfred Clark夫人,并曾于世界多个重要博物馆及艺术机构展出,起拍价1500万港币,最终以2588万港元成交。
■TOP8
成交价 港币 2530万
南宋 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
2011年6月1日香港佳士得
观音面相丰腴,宽额广颐,丹凤目,眉间饰白毫,直鼻小嘴,髮髻高挽,头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有一小化佛。
青白釉袈裟自头顶披下,袒露出素白面部及前胸。胸前佩璎珞及丝带,塑造精細。此尊观音胎质坚致,洁白细腻,容貌圆润慈祥,秀丽柔美,为难得、珍罕的艺术精品。
■TOP7
成交价港币2812万
北宋 定窑白釉划莲塘浮鸭纹葵口盌
2014年5月28日香港佳士得
香港佳士得“漱玉供菊”专场中,一件足以代表北宋定窑典范的定窑白釉划莲塘浮鸭纹葵口碗以2812万港元夺冠,充分展现了定窑在宋瓷中的高度和地位。
■TOP6
成交价 RMB 3201 万
南宋 官窑十棱葵瓣洗
2016年6月1日 香港佳士得
南宋官窑十棱葵瓣洗以1800万港元起拍,3300万港元落槌,拍品原是英国Harry Garner爵士及夫人的旧藏之物。
■TOP5
成交价 RMB 6077万
南宋 官窑粉青釉纸槌瓶
2008年4月11号 香港苏富比
件官窑粉青釉、大开片,非常罕见。1978年曾在大阪博物馆的一个有关宋元瓷器的著名展览中展出。当年曾创下宋瓷世界拍卖纪录。根据底部刻款“玉津园”推测出可能是宋高宗在临安宫中所藏。玉津园是一个南宋的御园,也是皇家的游乐园。
■TOP4
成交价 RMB 7807万
南宋 建窑油滴天目茶盏
2016年9月15日纽约佳士得
日本藏家临宇山人珍藏的建窑油滴天目盏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估价150万-250万美元上拍,最终经过激烈争夺以1170.3万美元(折合约7807万元近8000万元)拍出,再一次刷新建窑世界拍卖纪录。此件茶盏流传有序,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历年拍卖上最好的一件建盏,之前没有,之后也很难再有”。
■TOP3
成交价1亿1388万港元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2015年4月7日香港苏富比
该南宋时期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起拍价4800万港元,经过多轮激烈竞拍,最终以1.1388亿港元成交。官窑粉青莹润、金丝雅致,为世所珍,传世稀少。此瓷器曾于1975年现身伦敦苏富比。
■TOP2
成交价 RMB 1.18亿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2014年4月8号 香港苏富比
此件1971年被传奇古董商坂本五郎在伦敦苏富比购得,珍藏逾四十载。2014年4月8日,近四十年未公开展览的克拉克旧藏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于著名古董商坂本五郎专拍中瞩目亮相,最终以1.4684亿港元,被一位日本藏家收入囊中,创定窑瓷器拍卖最高价。
■TOP1
成交价 RMB 1.69亿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2012年4月4号 香港苏富比
叫价34轮,拍出2亿天价,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而且这件葵花洗跟大英博物馆所藏的汝窑洗原来是一对。
古玩收藏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有意义的事,既保护了中华灿烂的古文化,又陶冶了情操,在淘宝过程中偶尔淘得一件精美的古董,会觉得特别开心,爱不释手。但是,如今的仿品、赝品铺天盖地,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让人真伪难辩,受骗者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多看多观察,收于眼,藏于心,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当偶然碰见一件瓷器,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出土器还是使用器。出土器一般会有出土痕迹,器物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锈,或出现火石红斑,局部地方釉色暗淡,这是由于土质酸碱浓度过重腐蚀而成。而使用器一般则会在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浆,通常底圈足都会有使用磨痕,器身局部还带有擦痕以及陈旧感。弄清出处,再看它的特征,这是最普遍的鉴别方法。 赝品无论器型、画工都显得呆板,釉色刺眼,尽管经过做旧,但不自然,颜色不纯正,浓淡不相宜。真品的器型比例适当,画工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艳丽,搭配适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鸟欲飞,花欲开,水欲动,山欲静…… 许多初学者最感棘手的就是怎样辨伪。
宋代钧窑名貫遐迩,为北宋时期贡御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主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北八卦洞。其瓷之釉色是在唐代长沙窑红彩釉和鲁山花瓷“唐鈞”的基础上创新的窑变釉新品种。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不仅造型端庄沉稳,而且釉色古朴凝重,变幻莫测,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火焰青、鸡血红、鹦哥绿等多种窑变釉为其他窑口所不及。钧釉有高温一次烧成,也有二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氧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钧窑瓷器由于在宋代是皇宫的专用瓷,数量和造型受到宫廷的严格控制,而钧窑的浑然天成的艺术价值也是人们所青睐的,所以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受到藏家的厚爱,价格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近些年来,钧窑拍卖价格较高的是2001年美国Mr..Falk收藏拍卖专场,一件宋代钧窑天蓝釉紫斑大碗以100万美金成交.。另外,由于钧窑瓷器的传世品较少,真品在明代以后就非常难得,因此一批艺术价值较高的仿钧窑瓷也被市场看好,如清代唐英所仿炉钧釉花口笔洗市场价格在100万左右。据专家分析,由于在国际市场上美金、股票和房地产都进入了不稳定期,欧美一些国家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而在瓷器方面,一些欧美的收藏家也把目光从明清瓷器转向了老窑瓷器,而钧窑瓷也正是许多收藏家追逐的重点。因此,钧窑瓷还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
瓷器伪造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用高科技做假,可是哪怕做得天衣无缝,胎质也是无法伪造的。也有老底新做的,即在古董的底部上加工,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但仔细观察,接痕处的釉色是无法接近的。一些不法商贩将现代品用氢氟酸褪去光泽,用高锰酸钾做旧,再用红糖高温熔化后做“火石红”,大凡此类,只要用维C轻轻擦拭就能观出本来面目,这是简单的鉴别做旧方法。 每件器物,无论夏、商、周、秦、汉,还是唐、宋、元、明、清,都有它时代的特征。最古代的是陶,后是陶瓷,再后来发展为瓷器,其中又要分粗瓷、细瓷,这些都是基本断代的标准。器物的造型、发色、釉水、画工,在每个年代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只要了解相关知识,平时多看、多听、多问,就能掌握一定的辨别方法,提高鉴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