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当多读“元典”作品,而中国文化的“元典”之作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当属《论语》。我怀揣着无比虔诚的心,利用寒假时间,庄重地再次捧起了《论语》。
和三千年前的孔子对话,让我豁然开朗,让我心有戚戚,让我思考延伸,让我共鸣欣喜。一片一片又一片脑海里被点燃的小火花,最后汇聚在一起,诉诸笔端成文。
一 怀揣梦想,追求教育大“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对于“道”的追求,是那样炽烈,那样具有感染力。为此,他在不断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认真严谨的态度;他在齐地听闻《韶》,可以“为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进入一种痴迷的研究欣赏状态;他可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在学习,上课,教化育人,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是重复自己,还是像孔子那样,不断追寻着“教育之道”。两种选择,可谓两种生命状态。而作为有良知的教师,都会像孔子那样,毅然地选择后者,选择突破,选择自我的超越,选择追求自己的“教育之道”。这条追求之路,看似艰难、艰辛异常,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和辛苦,但同样也会收获常人所体味不到的快乐,幸福。
如果有人会说:“教育之道太遥远。”我们可以用孔子的话告诉他:“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只要你自己心中想要,每一天奔跑在走向“它”的路上,就一定会到达。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奔跑在追求“道”的路上,那一个个成就他的脚印。
二 学习不辍,追求提升自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杏坛前辈,年岁已长,但仍然意气风发,不断学习,不断要求完善自我,这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孔子。
1.学习与思考相互促进。人们非常熟知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句,可谓辩证地回答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二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所以孔子观察颜回的行为“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才发出“回也,不愚”的感叹;子贡对自己“闻一以知二”,但颜回能“闻一以知十”而自叹不如。其实,我们今天倡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读书、教学反思螺旋提升之路,不正是孔子这一思想的延续吗?
2.学问之所在师之所在。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从哪里学来的?子贡的回答非常精彩:“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何处不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和孔子倡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正好符合。甚至孔子和比人一起唱歌,如果觉得别人唱得好,“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突破自己的阶层,突破观念的限制,能“不耻下问” 的孔子,在那样的时代熠熠生辉,一直照亮今天的我们。作为教师,每一天遇见的好句子,好文,好书籍,好讲座,可以学习的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都是我们学习的机会。
3.“温故”才能“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将其列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一条,“传不习乎?”;也因为“学而时习之”获得内心的无比喜悦。“温故知新”是他的思考实践的结果,也是贡献给中国教育的重要学习方法。未知都是从已知而来,创新都是从现有变更而来。当然,他间接地解决了艾宾浩斯“遗忘”的问题。
三 教书育人,追求提升学生
孔子的学生观,在陈亢和伯鱼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陈亢对于孔子教了什么特殊的内容给自己的儿子非常感兴趣,曾私下问伯鱼。伯鱼说,他没有教我特殊的内容。只是简单地告诉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陈亢听后除了对学诗、学礼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之外,最最称颂的是“君子之远其子也”,没有给他自己的儿子特殊的教育。
从这个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平等的学生观。伟大的孔子能准确地指出自己学生哪些德行好,哪些言语好,哪些善行政事,哪些擅长文学。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总能客观地去看待、评价。我们扪心自问,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吗?能做到不偏爱吗?
1.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典型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水平的高低,从而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他对学生的相同问题“闻斯行诸?”回答不同,对子路的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冉有的回答“闻斯行之”。因为他认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做老师,要做孔子这样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状态、性格,并在和学生交流中,针对他们的优缺点,引导教育他们。
2.启发有度。颜渊曾经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的课堂正如颜回所说,时常提出一个问题,任由学生去充分表达自己,不去点评他们的内容高下,只是让学生在孔子的表达中去体悟自己的不足。比如问“盍各言尔志”,在子路和颜渊回答后,他表达了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学生会深受启发,豁然开朗。
3.诲人不倦。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观点,甚至调侃“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仅有“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怀,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当时贵族阶层才能学习的限制,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读书的可能,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回看我们的教学行为,对好学生和学困生一样吗?是不是能做到真正“诲人不倦”?
孔子是一座高山,让我们“仰之弥高”;《论语》是一座宝藏,让所有读者“钻之弥坚”。
读《论语》,沿着孔子的一个又一个脚印,你会发现自己的“教育之道也”。
郝玲君
开滦一中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主任,河北省名师、骨干教师,主持、参与3个国家级、4个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国、省、市赛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参编教育书籍5部。
编辑团队:张增凯 李辉 高树立 谷玥 尚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