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怎么鉴定瓷器,怎么保养瓷器

2018/09/06126 作者:佚名
导读:要想收藏到好的瓷器,瓷器鉴定知识是必备的。 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很难入门。原因根本就在于不懂瓷器鉴定,只能凭感觉购买。一买二买,给懂行的人一看,都是“”新加坡“”(古玩行话,指新的,假的,破的)产的。也就没有兴趣了。 那么,如何才能入门

要想收藏到好的瓷器,瓷器鉴定知识是必备的。

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很难入门。原因根本就在于不懂瓷器鉴定,只能凭感觉购买。一买二买,给懂行的人一看,都是“”新加坡“”(古玩行话,指新的,假的,破的)产的。也就没有兴趣了。

那么,如何才能入门,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鉴赏家呢?

笔者收藏瓷器三十多年,总结出七大要点。这七点,也是几乎所有行家,专家鉴定古瓷器的窍门和秘诀。

哪七大要点呢?那就是型,饰,胎,釉,彩,工,款

型就是器物造型,饰就是纹饰,胎就是瓷器的胎骨,釉就是瓷器表面的玻璃质感覆盖物,彩就是瓷器的彩绘,工就是瓷器的烧制工艺,款,就是瓷器上的落款和文字。

那么,一位大行是如何鉴定瓷器的呢?

首先说型。型对于明代以前的瓷器最为重要。很多行家远远一看,都不用上手,就知道你这件瓷器是赝品,为什么?就是因为型不对。

器型极为重要。比如元代的大罐,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形状,所以,一看你的元青花罐子。器型和他熟悉的器型不一样,几乎就可以马上否定了。就好像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区别。以前我们看话剧,中国演员带上金色假发,穿上国外服装,画上浓妆,我们也可以一眼看出那不是西方人,原因就在于我们熟悉中国人的特征。

其次说饰。纹饰对于所有的彩绘瓷极为重要。瓷器作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仿,一类是臆造。对于依葫芦画瓢的仿制品,熟悉原作的人自然容易鉴别,但对于臆造的,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很难鉴别了。

纹饰鉴定,主要指的是时代特征。所谓时代特征,就是一个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纹饰。行家看瓷器,上手之后就看纹饰。比如明代的龙纹,五爪是风车状的。清代的龙纹,五爪四前一后。对于一件署有大明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瓷,龙纹却是清代的龙爪。那几乎可以马上肯定这是一件仿品。至于新仿还是老仿,再看其他方面确定。

第三是胎。我们经常看鉴宝节目。专家先看看东西,回头再把瓷器翻过来,看底足。他在看什么呢?看胎!

所谓举足轻重,在其他方便没有什么问题的情况下,胎骨就成了鉴真识假的关键要点。不同时期的瓷器,胎骨不一样。比如,康熙瓷器就是著名的糯米胎。而元代官窑青花瓷器使用的麻仓土。现代瓷器都是高岭土二元配方。东西哪里都对,就是胎骨不对,那就是仿品。

第四是釉。瓷器基本上分为两大类。颜色釉瓷器和彩绘瓷器。颜色釉瓷器就是各种以金属矿物原料为着色剂的单色釉瓷器。传统的青瓷也属于颜色釉。彩绘瓷器就是以矿物原料彩绘于釉上或釉下,再用透明釉烧制的瓷器。釉上彩就是烧好釉后,在釉上彩绘的瓷器。

各时期的釉不一样。各时期烧制的窑炉也不一样。现在坊间谬传的看气泡,其实就是看釉。但这种看气泡只能看出柴窑烧制和电窑煤气窑烧制的产品的区别。并不能作为瓷器真伪鉴别的标准。一件高档的仿古瓷,如果能卖到十万八万的,绝不会吝啬于柴窑烧制的那点费用。至于说柴窑早就绝迹,那更是无稽之谈。景德镇做高仿的,自己垒个柴窑根本不是难事。所以行家看釉,并不只是看气泡。各时期不同窑口的釉,都有自己的特点。宣德仿哥窑和宋哥窑看上去差不多,放大镜下看釉,还是不一样的。就好像西方哲学家说的那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五是彩。我们只以釉下彩为例来简单的说明彩对于瓷器鉴定的重要之处。瓷器釉下彩主要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青花瓷是用天然的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彩绘而成,釉里红是用天然的还有氧化铜的矿石作为颜料彩绘而成的。这两种瓷器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画好之后上釉。然后一次性入窑高温烧制而成。温度一般都需要1250度-1300度高温。

说到青花的彩绘,很多朋友都知道苏麻离青这个名词。网上也流传很多所谓的苏麻离青鉴定秘诀。此处不予赘言。一件瓷器上的青花彩绘很漂亮,但这种青料历史上本朝从没有使用过。那这件东西的真伪就很值得商榷了。釉上彩也是如此。

第六是工。我们说的工,指的是瓷器是制造工艺。包括胎土,釉,彩料,烧窑,成型等所有瓷器烧制工艺技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相关资料来进行学习。工艺的十大特征更为明显。

比如说覆烧工艺,就是北宋定窑发明的,但后来景德镇也使用了这种工艺。这种工艺只用在碗上。烧制出来的碗,和平时所用的不一样。普通碗是足底无釉,而覆烧的碗是口沿无釉。又比如说注浆工艺,这是典型的现代工艺。你收藏的瓷器,如果是注浆成型的,十有八九是新工艺品。不是西周的,而是上周的。一笑。

第七是款。款对于瓷器而言,也是有其重要性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瓷器形成完整的落款制度,应该是明初永乐年间的事情。后来的官窑几乎都有款识。款识对于外行尤为重要,很多人就是看款识来判断瓷器的年代的。

市场上有个误区,带款的一概不要!为什么?就是因为所有仿制的赝品,生怕别人看不懂,都不管真假写上大清乾隆年制,大明宣德年制。而带上款的瓷器,对于刚刚入门的外行而言,如获至宝。大明宣德年制啊,一件青花少则百万,多则千万上亿,我只用几百大洋就能买到,这下子能控制住自己的手,不从口袋里掏钱才怪了。也因为如此,历来古玩行里最看重的款识,近年来几乎是最不看重的一点了。东西如果对,不用看款也对。东西如果不对,款对,没有用。

综上所述,瓷器鉴定是一门科学。看上去简单,其实一般人穷极一生,能看懂宋瓷的一个窑口,或者明清瓷器的一个年代的,已经非常厉害了。行里说某某专家,他是玩清三代的,他是玩民国瓷的,他是玩永宣的。说的就是这么回事。一个普通爱好者要想入门,必须沉浸入古瓷的某个具体门类和品种里,专业收集和研究,假以时日,才能成为这个门类的行家里手。

古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凝结着先祖们的聪明智慧,艺术创造和辛勤劳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对瓷器造成保护性损害。

l 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l 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l 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l 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l 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

l 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相信随着收藏家和投资者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关注,当代陶瓷工艺品会成为拍卖市场的主力军,为丰富艺术品的收藏,促进艺术品投资门类的多元化,传播民族传承文化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