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河两边,跟城里的公园一样,多好呀!谁不愿意到河边乘乘凉、看看鱼呀。为治好这里的环境,政府可是动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劲儿哩!”初夏的早晨,正在河边散步的北场村许长胜老人乐呵呵地向到访的记者这样“炫耀”。北场村是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的一个自然村,老人倍觉惬意的环境,是如东县“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的成果。
如东县“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效办”)负责人丛建国介绍说,“四位一体”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垃圾处置、沟河保洁、农路管护、绿化养护”,重点和难点是垃圾处理。这几年,如东县一直在不断摸索和努力,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环境质量迅速提高。村民的肯定表明,“综合治理、市场运作、生态提高”的农村垃圾治理之路走对了。丛建国还透露,下一步,如东县把农村垃圾治理的主攻目标定在猪粪、秸秆的有机化资源化综合处理上。
动真格综合治理
在如东,处处可见院内墙外干净整齐的农户,清洁如砥的小路大道,河岸绿草茵茵似毡,河水净清脉脉若链,不时有尺许银麟荡起波纹涟涟……乡村之美,胜如画卷。
“治理以前可不是这样。”丛建国说:“那时侯,农民的房前屋后、路边河畔垃圾成堆,苍蝇乱飞;水里漂着塑料袋、烂菜叶,时不时还有死猪,水花生塞满了河面……别说洗菜、洗澡,离老远那味儿都呛鼻子。县里就下决心治理。”
如东县有意识、成规模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始于 2007年。由于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统一,一开始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如东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加大治理力度。首先是组织机构的综合。如东县在县、镇(区)两级都组建了长效办。长效办由一位副县长挂帅,从水务局、农委、环保局、城管局、交通局5个局(委)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专抓长效管理工作,力图打破“多头管、都不管”的僵局。如东县委、县政府全力为长效办“撑腰”,要求他们“动真格、敢碰硬、见实效”。其次是管理对象的综合。囊括了生活垃圾、塘沟河、农路、绿化及养护等方面,凡与农村环境相关的都在管理之列。最后是管理举措的综合。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监督队伍,加大督察检查力度以及问题曝光力度……形成强大压力和动力。
组建长效办后,该县很快形成了横向到边——覆盖全县、纵向到底——从县到镇(区)再到村直到组的农村环境“四位一体”综合整治长效管护网络,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做“减法”速见成效
经过认真调研,长效办工作人员发现,要治理好农村垃圾,必须做好“减法”;“减法”做得越快,治理见成效越快。
第一个“减法”是“减”掉长期形成的陋习。过去,农村生活水平低,难降解、不可降解垃圾产生量小,可降解垃圾都沤肥还田了,垃圾处理没有成为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难降解、不可降解垃圾也成倍增加,又由于化肥几乎取代了农家肥,没有农户再沤肥,垃圾就成了地地道道的废物,农民逐渐形成了把垃圾随手丢到房前屋后、路边水面的陋习。长效办通过大力宣传,让农民认识到乱丢垃圾的危害,加上有效的监督,乱丢垃圾的陋习很快“减”掉了。
第二个“减法”是减少农民“麻烦”。相对随手丢弃垃圾,定点投放显得“麻烦”。长效办科学设置垃圾投放点。对于农户居住集中的村,每4户 6户设置一个投放点;居住较为分散的,适当增多投放点,尽量让农民少走路、少“麻烦”,尽可能地方便群众,让村民满意。在掘港镇三合村,记者遇见了正在投放点倒垃圾的王先生,他说:“我家一天倒十来次垃圾,很方便,不觉得麻烦。过去太脏了,乱七八糟,也没人管,难受也没办法。现在好了,干净了,文明了,多走几步算个啥!自己的环境,政府出钱,自己出点儿力还不是天经地义的?”
如东还建起了一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除处理如东每天产生的650吨生活垃圾外,还可以处理相邻县(市)的部分生活垃圾。
与做“减法”同步,如东县建起了1531人的农村保洁员队伍,有保洁船只253艘,各种垃圾运输车辆450辆,垃圾压缩运输车25辆,农村垃圾箱、房(桶)68080处(个),垃圾压缩中转站9座,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这一体系的高效运转,“运”走了一座座积年形成的垃圾山,“转”来了一个个村庄、一处处水塘、一条条河流应有的美丽容貌。
生态化更上层楼
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如东县清醒认识到:做“减法”固然见效快,效果明显,但有两道“坎”必须跨越——如果垃圾量太大,就焚烧不完;如果不分类,不少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会被烧掉。要跨过这两道坎,只能走垃圾处理生态化之路。
如东是个水乡,河网密布,农村等级河道总长 40441公里,远远超过了4581公里的农村公路总里程。如东农民与塘、沟、河密不可分,几乎家家傍水而居,人、畜粪便往往直接排入水中。如东又是“全国生猪生产大县”,近几年全县每年生猪存栏都超过160万头,出栏120万头。一头猪年均产生粪便1.1吨、尿液1.1吨,单是一年的猪粪便,以如东现有垃圾焚烧厂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处理2.41年,如果算上人、羊、禽的粪便,加上每年约110万吨的秸秆产量,所需时间更加惊人。于是,如东县适时启动了垃圾处理生态化的脚步。
在如东县马塘镇猪干粪集中处理中心,记者看到一套生产猪干粪的设备正在运行,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糊状湿猪粪被抽进一台机床样的机器里,出来时变成了半干的松散的像陈年棉絮一样的东西,恶臭荡然无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猪干粪。“这个厂子是镇政府投资、2014年8月建成投产的,用生态的方法处理粪便,既不污染环境又充分发挥了资源效用,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加。”马塘镇副镇长张正银介绍说,“这套设备每天可以生产猪干粪4吨,消耗湿粪15吨,干粪可以生产有机肥料。我们镇就有一家生产有机肥的厂子。”
这家有机肥厂位于马塘镇马西村,它的仓库里整整齐齐地摞着一袋袋有机肥成品。张正银说,这是家香港独资企业,主业是猪粪秸秆资源化综合处理,也就是有机肥生产。每天可以处理猪粪300吨,秸秆30 吨,年产有机肥5.4万吨。厂里的技术员指着车间里堆着的干粪、稻壳、秸秆、烂菜叶、青草说:“各类粪便、所有有机物包括禽畜尸体,我们都可以处理,都可以拿来生产有机肥。工序很多,要高温熏蒸,要杀毒灭菌。要保证生产的有机肥是无菌无毒的,对任何环境是无害的、安全的,不然就不能叫生态化处理。”
农村垃圾处理生态化正在如东不断扩展。不久前,如东县农村畜禽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一期)招标完毕,即将在洋口镇十八总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以日处理死猪10吨,还可以处理猪粪、秸秆等,最终把它们制成有机肥。
“我们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生态化处理,是做‘加法’,是在‘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基础上的自我加码,是想把更好的环境、更多优质的资源、更长久更健康的发展融入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丛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