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门
盛邦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92 )、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1996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2003)中央民族大学首席教授(2017)
1
香榭丽舍大道是一道直线,像脱弦的飞箭留下的轨迹。大名鼎鼎的凯旋门、蕴含历史故事的协和广场、珍宝荟萃,价值连城的罗浮宫等,都在这条是直线上。它是巴黎城的中心轴线,因沉重的文化积淀,不仅是一条地理的轴线,也是一条历史轴线,说是法国的“脊梁”也不过分。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又叫雄狮凯旋门,位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的开端,高高矗立于巴黎戴高乐广场。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击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下令修建。此后拿破仑遭遇失败,波旁王朝复辟,建造工作中止。波旁王朝被推翻以后工程恢复。
在欧洲,凯旋门是战争胜利的象征,许多国家都有,据说全欧洲有100多座。譬如德国有一座凯旋门,那是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是柏林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德国国家的象征。最初它是柏林的一道城门。1753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修建此门,因面向发祥地勃兰登堡而命名。
当初它很简陋,仅是一座两根石柱支撑的石门。1788年至179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为纪念普鲁士“七年战争”胜利,改筑此门。以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摹本,饰以塑像和浮雕。顶端是背插双翅的胜利女神的雕像,手执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驾驭骏马。除了德国凯旋门,俄国也有一座凯旋门,与法国凯旋门关系更大。
勃兰登堡门与莫斯科凯旋门都很雄伟,然而法国凯旋门因别具特色,规模大,形态美,更令人称奇。从高空鸟瞰,凯旋门像一颗星星垂落地面,以它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十二条大道如星光闪烁,所以凯旋门一带又称“星形广场”。直到1970年戴高乐逝世,才改称为戴高乐广场。它和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等,并称巴黎四大奇观。
凯旋门拱门的顶面,装饰6块浮雕,是对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时代几次重大对外战役的描述与称颂。凯旋门内壁镌刻着拿破仑麾下558位将军的名字。东西两侧的巨大门柱上饰有4块宏伟的浮雕,其中人像足有五六米高,分别记录1892年出征的《马赛曲》、体现1810年祝捷典礼的《胜利》、表达1814年巴黎意志的《抵抗》、反映1815年以后法国生存状态的《和平》。
四幅浮雕中,《马赛曲》最是精美,刻在面向香榭丽舍大街居右的一侧,又取名《1792年志愿军出征》。只见和平女神挥剑指引,武士们一个个奋勇冲锋,讲述发生在1792年的一个动人故事。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这一年普鲁士和奥地利联军入境,法国20万志愿军开往前线,于9月2日在瓦尔米击退入侵敌军。
因为当时志愿军高唱着马赛曲出征,所以这座雕塑也叫《马赛曲》。马赛曲在今天成为法国的国歌。与《马赛曲》同一面的另一根门柱上,是《拿破仑的胜利》,又名《1810年的胜利》。拿破仑大捷归来,被戴上月桂花的桂冠,胜利女神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凯旋门的另一面朝向林荫大道,这里也有两幅浮雕。右侧是《共和国》,又称《1814年的抵抗》。士兵奋不顾身,保卫着国家,家乡的人民得到保护。左侧是《和平之歌》说的是以下的历史事件。拿破仑第六次反法同盟战败,俄罗斯和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拿破仑退位。经英国斡旋与沙皇的操作,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六的兄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1814年5月30日与反法联盟签订和约,实现“和平”。
条约签订后,拿破仑一世知晓法国人对于波旁王朝的极度不满,从流放地厄尔巴岛潜回法国,建百日王朝。英、俄、奥、普等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在6月18日滑铁卢战役中彻底击败拿破仑。法国波旁王朝签订比第一次条约更为苛刻的第二次《巴黎条约》。浮雕上智慧女神雅典娜站到了橄榄树的前面,勇士收起了战刀,男人在田里耕作,女人哺育着后代。
2
站在浮雕面前,人们的思绪飘向远方,会想起一个问题,就是可否将拿破仑与希特勒做一个比较,两个人都是欧洲人,都想用武力“统一”欧洲,都怀有征服的野心,都发动大规模战争,将战火烧遍欧洲,延及世界,让无数士兵与平民死于战场。然而即使有如此“相同”,后世对两人的评价却是截然相异。人们将拿破仑视为英雄,“身败名未裂”,而将希特勒视为魔鬼,彻底的“身败名裂”。人们对拿破仑之死常怀悲悯之心,而认为希特勒之死,死有余辜。这是为什么?其中是否包含某个玄机,无法识破。
有人说,历史由胜利者来写,成者为王,败者冠。悲惨的败局导致历史的否决。假如希特勒真的最后打赢,历史就不会这么书写。这样的回答显然站不住脚。拿破仑与希特勒的人生结局也十分相似,一个囚死于荒凉的孤岛,一个自杀于黑暗的地道。然而人们照样褒贬分明,褒扬拿破仑,贬斥希特勒。
我们还是从凯旋门上找到答案吧。整个凯旋门,既表彰拿破仑的战绩,又反复凸现法国大革命的生动场景,提醒人们联想拿破仑与这次革命的关系,对于这场革命,他既是参与者,又是捍卫者。人们不会忘记,法国人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波旁王朝倒台,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法国民众从此告别中世纪的黑暗迎来新时代的黎明,而正在这时,欧洲所有的封建势力结成反法联盟,围剿法国,把婴儿窒息在摇篮。是拿破仑临危受命,以他过人的战略胆识与军事才能击败强敌,在人民的支持下将新生的法兰西救出于水火。
是的,人们终于可以解开历史的谜语,一切都在于拿破仑与希特勒身后的宏伟背景,在于他们顺应了什么,支持了什么,保卫了什么。拿破仑的名字最大程度上与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因此多多少少,成为平等、自由、民主、共和这样人类进步价值的顺应者、支持者与捍卫者,反之希特勒的名字与“第三帝国”联系在一起,成为黑暗、虐杀、暴力及一切反人类精神毒素的制造者,散布者与实行者。当然,对于拿破仑的评价也要适度合理,他在权势爆长之际恢复帝制,进而有称霸世界之心,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嘲弄,从这里也进而可以探询他败亡的深层原因。不过总体而言,拿破仑毕竟功大于过,也即中国人常说的“三七开”。
凯旋门也刻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深深印痕,战争的双方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法国在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20年巴黎人在凯旋门下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墓”,纪念在战争中献身的150万法国官兵。墓上天燃气长明灯昼夜不熄,周围铁链子围护。不远处法国士兵执勤站岗,身影挺拔,面容虔敬。墓前摆放的一束束鲜花寄托着后人的哀思。
站在凯旋门下,人们仿佛看到成千上万的法国居民,涌上街头迎接凯旋归来的拿破仑。只见他率领英武雄壮的法国士兵,迎面走来,鼓乐齐呜,掌声如潮,欢迎的人群举着彩旗和鲜花,变成欢乐的海洋。拿破仑面带笑容,从头上取下那顶别具特色的船型元帅帽,在空中摇摆,欣喜致意。
走入凯旋门的门洞,好似坠于历史的甬道,做一次神奇的穿越,来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那场战役的悲壮与惨烈。这就是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参战者为法国、奥地利、俄国。法国为一方,奥、俄联联盟为一方。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一齐出动,亲临战场指挥,所以又称“三皇之战”。
它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场顶级战例。法军73000人,集聚于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面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决战大胜。第三次反法联军因此烟飞灰灭,奥地利皇帝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桂冠滚落,颜面扫地,而法国则重振雄风,再次成为欧陆世界的翘楚英豪。
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凯旋门,其实是一个系列。除了刚才说的已经家喻户晓的大凯旋门,另有一座“小凯旋门”以及位于拉德芳斯金融商业区的“新凯旋门”。小凯旋门,座落在卢浮宫前的的卡鲁索广场,与大凯旋门一样,同为庆祝拿破仑1805年战争胜利而建造。它是杜伊勒里公园的入口,也是卡鲁索广场的标志。小凯旋门高19米,宽23米,厚7米。具有三个装饰华丽的圆拱,另有有8根科林斯花岗岩圆柱。与大凯旋门相比,不同的是在门的顶端站立着一座镀金的胜利女神,驾驭着四匹青铜铸造的战马。
还有一座新凯旋门座落在巴黎有名的杜拉德芳斯金融区,它是三座凯旋门中年龄最轻的一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经历举国艰辛的战后重建,巴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站立起来。出于喜庆的心情,巴黎人建造了这座新凯旋门,用以纪念反法西斯的胜利和新时代的开启。
3
参观了小凯旋门与新凯旋门之后,乘坐的巴士又把我们带回到戴高乐广场,这使游客有机会与大凯旋门再说一次再见。我的心境难以平静,往后退去走到广场的边缘,从一个适当的距离再次打量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这时有了一个新发现,这大凯旋门的造型长长方方的不就像一本书吗?一部精装烫金的典籍。
那么这偌大的戴高乐广场就是存放典籍的书架了。每一个前来瞻仰凯旋门的人,就不单是一个走马看花的观光客,也成为细心思考的阅读者。因为一部叫做“凯旋门”的大书,既记录班师回朝的狂欢,也叙述千里溃退的悲哀。既昭告成功的借鉴,也揭示失败的教训。
是的,观察拿破仑的一生,他最初的愿望是“捍卫”,捍卫法国。其最后的梦想是“征服”,征服世界。拿破仑想,为实现梦想先要征服欧洲,于是1812年6月他亲率六十万大军征讨俄罗斯。他向世人宣告,法国必胜,战争将在当年给出分晓。然而当他一脚踏入广袤冰冷的俄罗斯原野即刻遭遇命运的克星,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俄国“军神”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俄国元帅,出身于军事工程师的家庭,毕业于炮兵工程学校,他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因屡立战功,军阶递升。拿破仑是他的老对手,1805年任驻奥地利俄军总司令,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顿击败法军,然而在奥斯特里茨的关键战役中,却败战而归,被沙皇解除职务。这次拿破仑挥师入境,沙皇又想到了他,要他戴罪立功。
沙皇任命为总司令,也许是上苍的钟爱,也许是天时地利人和步步到位,也许天生的军事天才发挥到极致,库图佐夫先在博罗季诺战役给予拿破仑重拳猛击,接着紧急收兵,放一把火将莫斯科烧成火海,正当法军忙于扑火,焦头烂额之际,埋伏待机的库图佐夫猛烈反扑,六十万法国大军烟飞灰灭,只剩下两万七千残兵败退巴黎。
丧钟鸣响,死神向盖世英豪靠近。俄、英、普、奥、瑞典等国,再接再厉,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交战半年的结果,拿破仑变成一条病狮,奄奄一息。1814年4月6日,拿破仑签署退位诏书,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想不到的是,又奇迹般地逃回巴黎,重新登位,反攻联军。
1815年6月18日英国与荷兰联合普鲁士与法兰西复辟王朝在布鲁塞尔南部的滑铁卢与拿破仑最后对垒。结果拿破仑彻底覆灭,接下去被囚,受辱,被囚禁于一个荒岛。那是圣海伦娜岛,又名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南大西洋中的一个火山岛,隶属英国,距非洲西岸1950公里,距南美洲东岸3400公里。总面积121平方千米,至今人口也只有近6000人。岛民多为混血种人。僻在荒海孤岛,远离人间尘世,这是囚禁“雄狮”再好不过的天然囚笼。
一位豪情男子在此走尽人生,敛尽最后一丝余光夕照。英雄末路,他呆呆地望着囚室上方一孔小小的天窗,抒情地告诉狱吏,这个小岛的唯一美事就是生产一种特别浓香的咖啡。临终前一刻,他说他多么想喝圣海伦娜咖啡,只喝一调羹也好,但未能如愿。
1821年,拿破仑病逝于圣海伦娜岛。有人想用石膏制模的方法复制拿破仑的头像,将他的一绺头发保存下来。据最新的消息,科学家化验头发证明,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被谋害致死。1840年,法国人怀着虔敬之情,迎回拿破仑遗骸,用最高的礼节规格,让他永眠于法国荣军院。他梦里所听,不再是圣海伦娜岛催命的海风,而是塞纳河夜夜清浪拍岸。
如果你去过法国,参观过巴黎凯旋门,又有机会前往俄国,那么不妨到莫斯科库图佐夫大街走一走,那里也有一座凯旋门。为庆祝库图佐夫击败拿破仑的胜利,莫斯科人建立了这座莫斯科凯旋门。离凯旋门不远有一个雕像,库图佐夫元帅跨马奔驰,器宇不凡。
如果说巴黎凯旋门可称拿破仑凯旋门那么莫斯科的这座就是库图佐夫凯旋门。十二根用生铁铸成的圆柱,每根高12米、重16吨。顶壁上有巨大的浮雕,叙述当年保卫莫斯科,转败为胜的悲壮故事。凯旋门顶上胜利女神高举月桂花环,驾着六匹骏马的战车,宛如奔驰在俄法交战的千里疆场。
莫斯科凯旋门的左侧还建有博罗季诺战役全景博物馆。纪念的是1812年9月7日,俄军与法军在莫斯科西面不远的博罗季诺交战。就是这场战争决定了俄法战争的最后结局。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对这场会战有过详细的描述。一张巨幅画卷引人注自,全图115米长,高15米。博罗季诺战场全景展现,400位元帅和将军3000多名战士全数出场。埸面宏伟壮观,人物栩栩如生,引导人们细读深思那个哀兵动人,死战求生的传奇故事。
昨日参观一天,有点劳累,晚上洗了入眠,睡得安稳。早晨在酒店用餐,点了喜欢的法棍和羊角面包,各取一二片放在镶金边的印花磁盘里。想起朋友说的那个比方,心里洋溢起喜感,让人放下历史思考的沉重与疼痛。真是这样,两种法式点心,前者脆爽而有嚼头,透出男子汉的刚劲,后者蓬松而酥软,据说是影后赫本的所爱。人们戏说法国连面包都能做得软硬兼施,真不愧与中国同为世界美味大国。
推开朝向阳台的玻璃门,空气清新得醉人,盆里载种的鸢尾花染上朝霞的七彩。有人刚才洒过水,微风拂动花枝,颗颗水珠晶莹剔透,在翠绿的叶片上俏皮地滚来滚去。美丽的鸢尾花是法国的国花。我把随身携带的一本欧洲史放在小桌上。刚刚读到法国和俄国激战的那一章,而眼前的巴黎晨景又把我从俄罗斯拉回到法国。
扶栏向凯旋门的方向眺望。巴黎早晨好!一群鸽子在空中盘旋,然后栖落在凯旋门如同直升机坪般的平顶。天色一点点明亮起来。据说,只要是拿破仑的诞生夕,又遇上晴日,从香榭丽舍大街望去,可以看到朝日正巧从凯旋门的门廊里露出脸来,然后一点点爬高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