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四氯乙烯废弃物处理方法

2018/09/06126 作者:佚名
导读:一、防止溢出和泄漏 无论何人何时见到有四氯乙烯溢出的情况均应立即报告相应的人员或部门 ,但一定要由佩戴安全保 护装备和经过训练的人员去淸除溢漏物,特别足四氯乙烯蒸气的泄漏。 每个干洗店或厂均应有一个溢出物淸除的紧急方案 ,并配有相关的用具,

一、防止溢出和泄漏

无论何人何时见到有四氯乙烯溢出的情况均应立即报告相应的人员或部门 ,但一定要由佩戴安全保

护装备和经过训练的人员去淸除溢漏物,特别足四氯乙烯蒸气的泄漏。

每个干洗店或厂均应有一个溢出物淸除的紧急方案 ,并配有相关的用具,以便使通风系统和补救行动立即得以实施。

应定时检查和维修各种设备 、贮罐及防溢设备, 以杜绝四氯乙烯溢出及泄漏,并应建立一套定期检查及维修程序。

一旦有四氯乙烯溢出或泄漏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造成人员的伤害和环境污染。

淸洗时应戴好防护装备,避免与四氯乙烯过度接触。

对溢出物的清除及处理都应遵循国家、省和当地政府有关法规。

溢出的溶剂或污染的溶剂不得排人下水道,或任何水域及可渗透的地面上 ( 如水泥、混凝土地面 )。

当溶剂溢流时的处理方法:

尽可能远离溢流区域,并将该区域的通风系统尽可能开至最大,以确保在最短时间 内使空气中的

四氯乙烯的浓度降至规定指标以下。

应快速清洁溢出物,防止渗漏。

当四氯乙烯泄漏超过一定的数量而不能处理时,请通知有关紧急救助单位和政府部门。

只有配备安全防护装备及经过训练的人员 ,才能在淸除溢出物时结伴行动。

即使在溢出区外面,还应该派有至少一名也佩戴了安全装备的后援人员,准备随时援助不能及时出来的清洁伙伴。

清洁人员应在溢出区铺设毯子或抹布等来吸收泄漏溶剂及减少溶剂表面蒸发,亦可采用特别为淸

洁化学泄漏物设计的不燃性吸收物料。

使用后的毯子布或抹布等严禁乱丢乱放,应放入干进干出式干洗机的滚简内 ( 或输送式十洗机的十燥机内 ),并将洗筒门关好。

然后用干洗机进行干燥循环,除去毯子、抹布上的溶剂,再将溶剂回收到贮罐内。

如果使用的是吸收物料,应将它们铲人容器内盖好,并根据适当的废弃物规定去处理。 重釭以上程序直到所有液体溶剂被吸干。

二、减少溶剂的损耗

经营者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在千洗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干洗溶剂的消耗量, 因为可以降低成本。

溶剂的损耗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液体和蒸汽的泄漏;

经过滤器的排出; 蒸馏后的残渣; 不当的操作; 洗衣机到干衣机之间的输送。

若能够减少上述几个过程中的溶剂的损耗,就可以最有效地减少员工与洗涤剂的接触,并降低有害

物质的排放董,同时可降低溶剂的消耗罱及节约成本。

一个用于测定废料排放量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测量溶剂的利用率 ( 参阅前节溶剂利用率 )。 以下是有关在操作中减少溶剂损耗的建议。

定期检查所有密封垫、管道、活门和软管的接合处,以避免发生液体泄漏状况。

如果有油漆剥落和淡黄色的残留物出现,则可能显有间歇的溶剂泄漏。

溶剂蒸气也可能经机器的开关活门和水分离器处外泄,因此必须压紧盖板、检查气闸,并确定它已被密封,同时要把输气管的接口封好。

在排放蒸馏器残渣之前尽童把它蒸干,这样可减少因排放残渣而造成溶剂的损失。

另外,还可以用加水法或共沸蒸馏法进一步去降低残渣中的溶剂含贵。

三、四氯乙烯的安全贮存

必须了解和遵守所在国家、省及地方的有关贮存 、使用和废弃四氧乙烯的法规。

法规明确规定,为限制四氣乙烯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生产者及使用者必须确保t存、使用和弃置四氣乙烯的过程不会造泰成环境污染。

污染可能是由于设备发生泄漏、溢出而引起; 或在搬运贮液槽时,泄出或排放无用的或脏的洗涤液时

发生;

也可能是由于废渣中含有四氣乙烯或者是用过的容器上附着的四氯乙烯所引起的。 在比较容易发生溢漏的地方应当设置液梢。

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哪怕是很少的四氣乙烯(如1夸或 lkg), 也会通过土壤 、地表水和地下水传送到很远的地方。

四、四氯乙烯的弃置步骤

减少干洗废料中的四氯乙烯含量,可降低废料的危害性,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洗涤液回收到干洗机中而不是随废料排掉,亦是为经营者节省了资金。

当弃置废液时,无论当中的四氯乙烯含量有多少,都应将它送到经有关政府环保部门认可的回收点

或指定的焚烧炉。

废弃的程序必须符合当地防止洗涤液污染水源和土壤的法规。

切勿将废弃物排到下水道或地上明渠或堆放在水源附近。

盛装四氯乙烯的容器也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来处理,不要当做废品卖掉,也不得乱丢

乱放,须送到合格的问收厂或根据国家、省及地方授权的地方进行压碎和废弃。 切记自己不要切割或焊接空罐 ,以免造成伤害。

请向当地的司法机关咨询具体的法例条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