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孔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从事灯光行业的小伙伴,
对灯光知识一定有所了解。
今天小编整理一下灯光的基础知识,
一起来吐故纳新吧!
起源与发展
舞台灯光
(illumination of stage)
是利用灯光手段为舞台照明,
为人物、景物创作造型的艺术。
作为演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及所需的特定场景
进行全方位的视觉环境的灯光设计,
有目的将设计意图以视觉形象的方式,
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创作。
灯光设计应该全面、系统的
考虑人物和情节,突出视觉重点,
用光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早期戏剧曾有露天或半露天的演出史,以日光为光源。随着演出场所搬进室内或夜间演出,舞台灯光开始出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16世纪欧洲夜间在室外演出,则用浸过树脂的绳子制成篝灯作为光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55年,德累斯顿剧院演出歌剧《耶奥》时,舞台上点燃蜡烛达8000只。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世纪以来,演出时熄灭观众席场灯,只留下舞台灯光,已形成惯例。
20世纪初,钨丝灯泡问世,为舞台提供了发光集中的聚光灯,为表现舞台空间、营造舞台气氛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50年代,演播室灯光在舞台、电影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我们中国的灯光历史
有哪些精彩内容呢?
请看
中国宋代以后,
舞台上就曾使用过人工照明,
清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有文字记载,
彩灯也始于宋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辉吉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
就使用过灯光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后期,
宫中和民间都在演出“灯彩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绪十年(1884)慈禧寿诞时,一次演出就用去蜡烛448只。
民间演出《牛郎织女》用了许多喜鹊灯。
辛亥革命后,中国剧场
一般使用汽灯或电灯照明。
从1933年上海上演
《怒吼吧,中国!》时起,
中国舞台上开始
建立了舞台聚光投射系统。
1954年后,先后建成了一些
符合国际标准的剧场,
引进并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舞台灯光系列,
发展了中国独特的幻灯表现艺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完起源与发展,
来看看舞台布光的知识点吧~
舞台的布光
以演播室的布光为代表。
今天先说第一种,
静态人物的两种用光组合。
01
侧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画面有明显的明暗配置,
人物立体感强,
明暗反差适中,
整个画面的调子明快、有活力。
这种光线组合广泛用于
正常脸型的主持人或播音员,
是最常见的一种布光方式。
(伦勃朗布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光影规律:
灯光的方位与影子的方向相反。
灯光越强,影子越深。
灯光的方位越侧,阴影越多,投影越斜。
灯光的高度越高,阴影越长,投影越短。
被摄物与背景距离不变时,
灯光距被摄物越远,
灯光在背景上的投影越实、越小。
灯光与被摄物距离不变时,
背景距被摄物越远,
灯光在背景上的投影越虚、越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光步骤:
主光:主光在前侧45°,稍高于人头部。
辅光灯:主光与辅助光的光比不小于2:1。
辅助光紧靠摄像机摄轴线。
轮廓光:它的位置在人的后侧方,
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
一般在1:1或2:1左右。
背景光:一般背景光与辅助光的
光比为1:2或1:1。
这样一组灯光组合配置,
构成了侧光照明效果。
注:光比是摄影上重要的参数之一,
指照明环境下被摄物暗面与亮面的受光比例。
02
顺光照明效果的光线组合
画面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反差,
阶调柔和。
被摄对象的形状、阶调、色调的变化,
主要由细微的光调变化表现出来。
(蝴蝶光布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光步骤:
主光灯1与主光灯2一般紧靠镜头为宜。
光比控制在1:1或不超过1:2。
轮廓光配置在人物的侧逆方向,
轮廓光同主光(其中一个)
的光比控制在1:1或2:1左右,
轮廓光不能过强,
以免影响画面柔和层次。
背景光灯放置在被摄体
后面或左右两后侧,
背景光亮度一般比主光
稍强一点或稍弱一点为宜,
使人物能够与背景有一定的区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至此,
更多有趣、有用的内容,
请持续关注我们哦。
广东雅格莱灯光音响有限公司
让您的舞台更精彩!
公司地址: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东华工业区东昌路六号
欢迎来电:400-618-4388
—— END ——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