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5日早上,轻轻的北风吹拂着巍巍石山嶂上的青松翠柏,柔和的冬日斜铺在石山这块红色土地上。村头的彩旗迎风招展,嘹亮的红歌在空中回旋。
石山村委会门前人头涌动,一个个身穿红色“志愿者”服装的志愿人士在忙碌着。他们正在等待着远方客人的到来。涌动的人群除了志愿人员,更多的是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希望见上客人一面的石山村的父老乡亲。
时钟已经过了中午十二点,泡好的绿茶都凉了,客人还不见踪影,一个又一个电话在联系,等待总是让人焦急。
下午一点,客人终于在村口出现。等候多时的乡亲们跟在镇委副书记张志刚同志和村支书戴北河同志的身后,一同前往村口迎接远方的来客。
客人们个个精神抖擞,眉欢眼笑,许多年轻人怕错过这一难得的瞬间,纷纷拿出手机拍下主客相见的一刻。
客人与主人紧紧地握手,好像久违了的友人见面,又好像亲人相逢。
主客坐定,热茶端上,随客人而来的罗如洪律师才向大家介绍客人的身份。
原来,这群客人是来自广州、惠州、东莞的东江纵队的后人。带队的是曾生司令的次子曾德平,还有邬强副司令员的儿子邬波,黄业副司令员的儿子黄千山。他们在苏维埃政府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组成“东纵后人革命老区寻访团”,沿着父辈们战斗的足迹,一路寻访过来。
1940年3月,曾生领导的东江第三游击纵队东移海陆丰到达石山村时,得到了石山人民的合力掩护,在国民党顽军的眼皮底下,没失一兵一卒,没丢一枪一弹,奇迹般地坚持了9个多月,安全离开石山村,踏上重回惠东宝抗日的道路。石山根据地人民的大掩护,保护了党在华南地区的抗日骨干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个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然而,在危机四伏的当年,却是度日如年。纵队成员与石山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如一家。后来,曾生司令还给石山部分群众寄来照片,说明曾司令一生也没有忘记在石山村所度过的艰难岁月。
难怪“东纵后人”要来石村的消息传开后,石山人民如此激动,如此热情。原来,他们曾经与东纵有过共度难关的患难之交。
罗律师简单的介绍过后,热气腾腾充满黄羌客家特色的菜肴摆上了桌面。主人们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就餐,八人一桌,七菜三汤,个个都是主人精心准备的。其中客家文火煲狗肉出现在餐桌上,与东纵在石山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那时候,东纵来到石山,其中有许多伤病员,为了让伤员尽快好起来,必须要有充分的营养,但是,那年代能有什么好东西?石山村民想到了文火煲狗肉,于是,大家忍痛杀狗。
午餐后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村支书戴北河同志带着寻访团来到了“曾生避难处”。“曾生避难处”位于石山黄塘径麻竹坑观音娘庙。1940年4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东纵政工队到虎噉大湖洋开展宣传抗日文艺游园活动,并在该村住宿。天未亮,国民党罗坤部队包围了政工队,包括曾生同志。幸被炊事员发觉,炊事员随即把曾生同志拉醒,后由屋主陈娘金、陈碧带着曾生同志从破墙洞逃出。早上七时许,迂回到石山寨,地下党曾元同志派私塾先生曾森领曾生同志到黄塘径麻竹坑观音庙避难。曾德平先生站在“曾生避难处”的石碑前,看了许久许久,他回头对随行的张副书记说:“要把这些红色故事,编成小册子,告诉我们的孩子,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你们看看日本仔,为了教育后代不惜篡改教科书,何况我们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参观了“曾生避难处”后,“寻访团”全体成员和随行的当地群众来到了石山分水布张氏祖祠,这里是“海丰县人民政府”旧址。张火荣校长向大家介绍了那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所有听众鸦雀无声,就怕听漏了什么。
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冬日的晚霞斜射在石山营下戴屋,这座历经沧桑的客家老屋就是东江纵队当年的宿营地。当“寻访团”一行到来时,戴火桂等兄弟早候在门前迎接,据戴姓兄弟介绍,其父亲戴双华,是东纵老战士,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征战沙场,退伍后回到了家乡工作。海丰县人民政府树下的石碑在夕阳下显得那么的肃穆而庄严,许多“寻访团”成员纷纷到石碑前拍照留念。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黄昏就来临了,参观完各处革命遗址,随后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座谈会由石山村支部书记戴北河主持。戴书记向客人介绍了石山的基本情况、发掘红色资源的工作以及以后石山村的发展设想。接着,邬波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东纵自离开石山后的故事。张副书记代表黄羌镇委镇政府在座谈会上发言。曾德平先生在座谈会上谈了到访石山的感想,他说到感动处,连连向石山人民致敬。
最后,“寻访团”向石山群众捐赠了许多珍重的字画,还有随团的书法大师当场献艺,气氛非常热烈。
“东纵后人革命老区寻访团”在石山的一午活动圆满结束,他们带着期望而来,带着微笑而去。东纵与黄羌石山人民结下了更深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