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方志于都】于都县沙心乡沙塘村的手工作坊业

2018/09/06126 作者:佚名
导读:于都县沙心乡沙塘村的手工作坊业 于都县沙塘村自古以来传下作豆腐,做粉干,烧土瓦,售米酒,打铁铺,售油炸米粿,后来有烧粗碗厂,烤烟厂,这些手工作坊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有效补充,既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又能活跃市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

于都县沙心乡沙塘村的手工作坊业

于都县沙塘村自古以来传下作豆腐,做粉干,烧土瓦,售米酒,打铁铺,售油炸米粿,后来有烧粗碗厂,烤烟厂,这些手工作坊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有效补充,既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又能活跃市场,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还继续存在,有些逐步退出了生产生活。

豆腐坊 新中国成立初,有上村的钟辉梯、乌石背的景松、河坑的运森,大集体时又有乌岭岽的辉荣,他是村里作豆腐的能手,不用石膏而用醋水,人们称之为“醋水豆腐”。人们吃后不患结石病。醋水是前次作豆腐滤出的水留存几天,代替石膏。他们也会来料加工,交大豆给他们,补手工费即可。后来,童车岗的钟富成作豆腐也用石膏。现在全村没有一家豆腐坊了,也没人会用醋水作豆腐,逢年过节、大小好事,村民都去圩上买豆腐。醋水豆腐工艺在本村失传。粉干坊 新中国成立前,乌岭岽钟光沅制作粉干远近闻名,所制粉干爽口嫩滑,柔韧性强。大集体时,钟辉荣在大队专业队为社员制作粉干,社员以谷换粉干帮一些手工钱,解决群众走亲戚和食用之需。后来外地带来机械制作粉干工艺,制作快,产品又好又便宜,传统制作工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本村消失了。

铁匠铺 此工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本村消失。传统的铁匠师有石湖茶的钟萃华、鸭子岭下的钟光烔、钟辉明父子。他们打出的铁器工具很有名,菜刀斩骨不变形。相传,铁匠是所有匠人的师傅,当匠人在一起吃饭喝酒时,其他匠人会毕恭毕敬地让铁匠坐首席。大集体时,铁匠下户打制生产生活器具,每天吃喝五餐,归手工业社管理,以办店铺与下户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服务。当时有个谜语:“双脚趴开,红脔就来,连锤几下,脔屎就射。”以此表现打铁的工艺。

烧土窑 沙塘村烧土窑的历史悠久,土窑遗址较多,至今能看到的有五、六处,如乌石背、窑背、沙塘背、蛤蟆石的下坝、乌岭岽的十迳坑等。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烧木柴的土窑就不存在了,此工艺烧柴太多,要“三天冷火,三天紧火”。后来土窑变成堆窑,通过烧煤来烧红砖红瓦了。堆窑用煤烧沟瓦的工艺,首先在乌石背钟运清父子起,后又发展了几家。烧砖瓦的泥土质量要求较高,无粗砂,粘性强,耐高温。土窑瓦砖青色的,因为烧制到一定程度后突然熄火又赶快灌冷水,即刻改变其物理性状而变色。烧制技术只有蛤蟆石的吴由勤懂得,已经在本村失传。

土窑瓦长20厘米,宽15厘米,用木模经脚踩踏而成坯,故人们称之踏瓦、时瓦。堆窑瓦呈红黄色,长30厘米,宽20厘米,常用在两个瓦面合沟流水处,人们称之沟瓦。制作中用圆桶作内模,外围一圈瓦泥抹光滑后稍晒,然后抽出模桶,故又称桶子瓦。桶子大的四开瓦,小的三开瓦。上世纪九十年代,堆窑也在本村消失。

粗瓷碗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童车岗办起了粗瓷碗厂,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产品质量和款式跟不上社会发展形势,加之烧柴的成本高而被关闭。窑址在吴明浪住房左下方。制作粗瓷碗师傅有寮子坑的吴昌薰、河坑的钟彰勋。所需原料瓷土从蛤蟆石的鹅形湾坑里人力挖挑出来,质量较好,储量也大。烧制用片柴,大小长短要均匀,从低级窑起火,一级一级往上烧。顶级还能利用余热烧沟瓦。

(选自《沙塘村志》(2012年版))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