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工业是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绿色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发达的林产工业将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报记者 赵海娟
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首届中国林产工业创新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进入新时代,林产工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创新、品牌、标准相融合是中国林产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更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林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林产工业是低碳产业、循环产业、绿色产业,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发达的林产工业将成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封加平在会上表示,随着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德班会议将木质林产品储碳列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和我国碳市场的逐步建立,木制品碳汇又为林产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同时,新时代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为加快森林生物质料、森林生物制药、森林生物质能源等林产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此外,林产工业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这些新机遇必将为新时代林产工业实现新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新活力。
据国家林业局林改司(产业办)副司长李玉印介绍,2017年我国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7万亿元,林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带动108万人精准脱贫,林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过去五年,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质量逐步改善。数据显示,全国森林面积达31.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1.66%,森林蓄积量达151.37亿立方米。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生态状况逐步好转,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但李玉印同时坦言,我国林业发展水平仍然落后,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总体不足,既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日前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林业科技虽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但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总体跟进、局部并行、少数领先’的发展阶段,全国林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制约林业产业发展。”李玉印介绍说,我国林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率仅5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科研力量分散、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创新条件与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产业转型迫切需要推进林业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与会代表认为,创新、品牌、标准相融合是中国林产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更是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林产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黄发强在会上表示,下一步,林业局将积极推进和支持林产工业领域的创新工作,为林产工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攻克用材林、经济林、竹藤等资源培育与经营关键技术,创新木材绿色加工、非木制资源高值化利用、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制造等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健全以国家公益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三是深入实施林业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化在林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积极支持和鼓励林业企业参与标准国际化工作,参与涉林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四是全面推进林木制品质量提升工作。五是加强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国家林业局将出台关于加强林业品牌建设与保护行动计划。
据悉,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完善林产工业品牌建设与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木质林产品动态品牌目录、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的质量保障能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持续开展品牌建设与推广的主题活动”重点工作和专项行动。中国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峰表示,随着这些重点工作的完成,林产工业的产品供给和质量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林产品牌将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