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尤其是经过窑火锻烧过的釉色,像烈日的火焰,像皎洁的月光,像清澈的泉水,而色釉的窑变更是千变万化,似乎可把人带入仙境,时而是高山瀑布,时而是雾中峻岭,时而又像一望无际的沙洲。
陶瓷的釉面是千年来瓷器艺人一代又一代的积累,是他们用双手、智慧、汗水甚至生命浇灌煅烧而成,且永恒不变。孔雀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主要呈色剂的中温颜色釉,宛如孔雀羽毛般雅丽青翠而得名,亦称“法绿釉”、“翡翠釉”、“吉翠釉”。景德镇窑从元代开始烧造孔雀绿釉瓷器,孔雀绿釉的出现,突破了中国传统低温绿釉的那种深沉的青绿色调,以其明翠雅丽的特点,而成为中国绿釉瓷中的珍贵品种。传说孔雀绿就像一位身穿美丽衣裳,在焰火中跳着孔雀舞幻化而成一样传神和美丽。
孔雀绿釉的特点是釉光清澈明亮、呈浓郁的蓝绿色,玻璃质感强,釉下满开极细的碎片纹。它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因唐宋时期的商贸往来, 其原料、技术、制品被带入中原,并在北方民窑中陆续制作,至今仍可见到内蒙古博物馆中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陶瓷器存世。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清人佚名著《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但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宣德时已有烧造,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延续烧造。若论成色之佳,则首推正德时产品。
早期孔雀绿釉瓷器,多直接在坯胎上施孔雀绿釉一次性低湿烧成,因而部分器物发色偏蓝,有“孔雀蓝”或“法蓝”之称。元代后期,工匠们则先在高温中将瓷胎烧 成涩胎或白釉瓷,然后在上面施孔雀绿釉,再入窑二次低温烧制。由于釉面与坯体的膨胀系数不同,瓷部表面多呈现不同程度的细小开片,日久风化、受土壤侵蚀, 釉面会出现成片成块脱落的现象。清代康熙官窑烧制的孔雀绿釉瓷器由于窑温提高,胎釉结合紧密,胎面常有密集细小的开片现象,这也是“清三代” 孔雀绿釉瓷的鉴别特征之一。
孔雀绿釉小碗,撇口,深弧壁,圈足。无款识。整体造型俊秀,是典型的正德宫碗式样,碗内和圈足内施白釉。腹外施孔雀绿釉,匀净淡雅,静谧怡人。此碗虽小,仍不失风彩,其形优雅,其釉温润,其色纯净,尽得佳瓷品格。孔雀绿釉瓷器通常挂釉后经13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但由于工艺复杂,烧制温度极难控制,要烧出理想翠绿色釉面瓷器,成品率极低,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其价值在收藏界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