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石栽盆景 】石栽盆景简介

2018/09/07122 作者:佚名
导读:概述 石栽盆景起源于唐朝,是将花卉树木直接栽植于岩石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尚无盆景一词,名称较多,有盆岛、盆池等。因其树石合一、不用花盆、不见泥土,且独立成景,因而深受皇室宠爱。然而其工艺十分考究,对石料用料也有诸多学问,制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

概述

石栽盆景起源于唐朝,是将花卉树木直接栽植于岩石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尚无盆景一词,名称较多,有盆岛、盆池等。因其树石合一、不用花盆、不见泥土,且独立成景,因而深受皇室宠爱。然而其工艺十分考究,对石料用料也有诸多学问,制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造诣,因此历来只能藏于皇宫和上流社会。自元朝失传后,后人虽仿其做出附石盆景,但仍不能脱离带土的花盆,局限性强。石栽盆景从此更加弥足珍贵,难以得见。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山水之美和品行联系在一起,认为超然绝俗的山水美可以和心灵融合,达到一种不受俗世拖累,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儒家《论语》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名言。

历史

唐朝

石栽盆景在初唐年间得到王公贵族、文人士子的喜爱。唐太宗李世民著有诗词歌赋《咏小山》和《小山赋》表达喜爱之情。《小山赋》有:“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 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另外,初唐杰出画家阎立本在其《职贡图》中真实描绘了631年(唐贞观五年)番邦使者抵达长安,手捧山石、盆景假山、珊瑚石等等贡品进献唐皇的情景。唐太宗之孙、武则天之子、章怀太子李贤在其墓道中专门描绘了一幅侍女手捧石栽盆景的图画。

宋朝

相较唐朝,宋代的石栽盆景有了独特的发展。其景观更加雅丽精绝,美轮美奂。盆景山石名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徽宗、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东坡、苏辙、米芾、文同、梅尧臣、苏舜钦、黄庭坚、王十朋、朱熹、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张择端等人。宋徽宗所作《祥龙石图》便描绘了在太湖石上栽种花木的情景,并用他独创的瘦金体题了一首祥龙石诗。王安石的《和州曲叙》中描绘石栽盆景的诗句有“巧与天成未觉殊,国工施手岂须臾。根连沧海蓬莱阔,势压黄河砥柱孤。坐上烟岚生紫翠,影中楼阁见青朱。为山观水皆良喻,谁向君家识所趋。”王十朋更有文章《岩松记》详述:“根衔拳石,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

元朝

宋代以后,由于元朝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者与唐宋偏爱诗词书画的文雅风格相反,更重视金戈铁马的征伐,作为宫廷艺术的石栽盆景一度衰落,由元朝开始,历经明朝和清朝、民国时代。石栽盆景这类高雅艺术逐步的淡出人们视野。直至1972年陕西乾陵章怀太子李贤墓被打开,石栽盆景这种高雅的盆景山石技术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种植

石栽盆景植树方法较多,但一旦遇到在硬质石料上植树,就不那么容易了。在中、大型盆景植树可用附着法和洞栽法。

所谓附着法,是指先将树木栽植于塑料纱包中、附植于山石背后,使部分枝叶从山石两侧显露出来;洞栽法是在山石胶合时,预留一洞穴或直接在较大的山石上,开凿洞穴。

但在制作小、微型树石盆景时,因山石体量一般较小,又能独石成景,山石形体也十分精致,既无需胶合,又不宜敲凿,所以,通孔深植是理想、安全的方法。通孔深植,顾名思义,就是在山石上钻以通孔,直达底部,再将山石底部加工成一大喇叭口,使树木茎干藏于孔洞中,其根须深植于大喇叭口内。这种方法植树成活率高,易管理,且干(旱式)、湿(山水)兼顾,随心所欲。

克服了附着法山石背后裸露一大纱包、洞栽法山石加工时易损废的不足,能在山石上多方位,多角度群植树木,使作品更切合大自然中树石相融的客观规律,提高作品档次。山石钻孔时,先在山石周围衬以较厚的橡胶片,再用铁丝箍紧,将山石浸没水中,用合金钻头(俗称冲击钻头),采用平钻(不宜冲击)档,从已切平的山石底部钻几道深孔,以便喇叭口的加工和所需植树部位横(斜)孔的贯通,在横(斜)孔进钻时,必须相应加大与竖孔相交(通)的角度,避免急弯,以便事后树木根系能顺利通过。小型树石盆景的树与石的选择十分重要,视石为“麟角”,视树为“凤毛”,一点也不过分。

千姿百态的山石,所选择的余地相对要大些,但在无奇不有的树的世界里,要选择适合小、微型树石盆景所用的树木,就十分困难了,除选用株型小巧,紧凑,叶片极小的树种外,其枝干、根系还必须柔软,并要求为深根型树种,因浅根型树种根系开张角度较大,不便理顺和缠缚。图一《洞天石扉》及图二《三峡楼台依别情》两件作品都是采用虎刺(亦名绣花针)这一优秀树种。

该树种除完全预备上述各要素外,还具有常绿,叶片主脉呈金黄色,叶片光亮,花繁,且红果满枝(移栽后三至五年挂果),座果期长,终年不绝,有特别强的抗逆性,既喜强光、亦耐浓阴,是其他树种无法比拟的。

艺术价值

石栽盆景融赏树、赏石于一体。树的优美姿态借助岩石的各种生动造型,两者合二为一产生美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此种美是人类理想的美,是由自然物体(树与石)经过人的思维产生的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美。

石栽盆景可以真实地展现自然界中“梦笔生花”、“泰山顶上一青松”等典型景色,也可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美景。通过适相栽培技法对树的根系和树形枝展做出判断,选取相匹配的石头进行加工,产生出的抽象美,被人们称为生命雕塑。

养护

石栽盆景成景优美,格调清新,含蓄隽永,应用题材宽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场前景较大。怎样让它走进千家万户,其养护管理简单化是重要环节。

石栽盆景用盆极浅,土石结合用土少,多为水旱式。其养护管理似为难题。例如盆浅土少无水口,浇水易往外消,就需反复多次进行。浇肥时还浪费肥料,造成环境污染。

看似麻烦费事,其实可用简单实效的办法进行养护,既可省时省事,还可使盆内植物生长健茂,开花结果。浇水只需在土已发硬或发白时,舀进一瓢清水,任其渗进土内。浇肥则只需每月滴入十来滴植物油即可。

这种既简单又高效的石栽盆景养护办法,只要求制作时,将堤岸坡脚石在一定的地方和高度,留出透水的缝隙。即可在盆内江面水位一定时,水由此渗入盆土滋润植物。所留缝隙的高度、大小、数量,应根据盆土、植物的多少和水域面积的大小而定。植物少水域大者缝隙小,植物多水域小者缝隙大。缝隙渗水是持续进行的,所以一般不应太大,春秋冬季只需5L即可,夏季户外日晒条件下可稍大一点。当盆面临水石上长满青苔后,还可助其吸水。需控水份时,可免于向盆内加水,减少湿度,防止枝条快速生长,扰乱树型。

伴随这种方式浇水,可在水中加入肥料。各种肥料液均可混合于水中渗入盆土,供养盆中植物。化肥无臭,室内使用清洁卫生,但必须微量,过多致死树桩。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

对无水面无水缝制作条件的石栽盆景作品,可用滴灌的方式进行浇水、浇肥。化肥直接溶解于水中,农家肥过滤后掺于水中。用一厚皮2-5公斤塑料壶悬于盆之上方,将医用一次性输液器大针头扎入壶底,小针剪去针头,把管口放于需浇水的地方,控水滴速度,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夏季此法尤好。

用肥要想简洁省事安全广效,还是用无污染的植物油为好。只要每月10-20滴,滴于盆土四周,便可不用任何其它肥料。植物油在土内约经一个月的转化才产生肥效。它肥效长、肥力好,且能“泡土”,使盆内土气比增加,从多方面有利于植物。长期坚持使用,经济省事,植物生长健茂,还有利观花、观果植物开花结果。

深度阅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