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塱头村核心保护范围建筑限高9米

2018/09/0772 作者:佚名
导读: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资料图 塱头村相关规划图。 近日,有600多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塱头村的保护规划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这意味着,这个曾经出过15个进士的古老村庄有了实实在在的“护身符”。 塱

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资料图

塱头村相关规划图。

近日,有600多年历史的广州花都区塱头村的保护规划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这意味着,这个曾经出过15个进士的古老村庄有了实实在在的“护身符”。

塱头村的这份保护规划除了有以往老村保护规划的一些必选项之外,值得关注的还包括,它设置了非常明确的准入指标:比如核心保护范围居住容量不能超过750人,旅客容量每天不能超过1400人等。

除了一大批的文物和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外,《保护规划》还把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包括广州灰塑、元宵灯会投灯、中彩珐琅、塱头三大祭、百老做寿、舞狮贺年、楹联文化、耕读文化、名人轶事和饮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专章阐述,并且提出要建“塱头村民俗文化展馆”和“塱头村传统工艺体验馆”,通过这些文化馆来展出塱头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2014年,塱头村已入选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是广州市继大岭村后第二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村。

花都“进士村”

保留罕见明清建筑群

塱头村位于广州花都区炭步镇,这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下文简称《保护规划》)划定了三个范围对村庄进行保护,即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三者的占地面积分别是17 .45公顷、29.05公顷、以及347.06公顷。越靠近核心保护范围,保护力度越大。

为什么塱头村这么重要,要制定专项规划来保护?

根据《保护规划》对塱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结论,认为塱头村是以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为主,并与山水田园、传统农耕文化交相辉映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作为粤中传统村落“耕读传家”的文化典型性、水系为代表的聚落空间整体性,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完整的古建筑群的历史真实性和连续性。因为具有上述综合的历史文化价值,塱头村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传统村落中是独特的、唯一的,既具有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又因保存完好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仅从数字的角度,以下数字足以体现塱头村有多“威水”—

据不完全统计,塱头村共有15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15人考取秀才。现位于塱头村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24处,包括4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友兰公祠、乡贤栎坡公祠、留耕公祠、云伍公书室),1处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谷诒书室和黄谷诒墓),19处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此外,还有8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数量、27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完好比率为85%。而且,建成区内传统建筑(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推荐历史建筑线索、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和其他传统民居)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

塱头村的一个重要文化标签是“耕读传家”。

根据《南海塱溪黄氏族谱》记载,塱头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至元明之间。黄氏祖先在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往南海,居正派七世黄仕明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在现炭步镇塱头开村,距今超过六百年历史。村落定型于清代末期,现存以清代建筑为主,有少数明代、民国时期建筑,三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整体风貌比较统一,又留有各时期的历史特征。塱头村文化具有综合、全面的特性,“耕读传家”还体现在文学、艺术、饮食、建筑以及生活习俗等多个方面。从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到单个居民的风格、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一个具有“耕读传家”文化特色完整的综合文化体系。

核心保护范围

建筑高度不能超9米

在整份《保护规划》中,被纳入“核心保护范围”的17.45万平方米面积为保护规格最高。

根据《保护规划》,村庄东、西面至古建筑群外水塘边界,南面至风水塘外的机耕路边缘,北面至古建筑群与现代民居交会处的巷道。

核心保护范围内主要包括塱头村的祠堂建筑、绝大部分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传统街巷及其村南风水塘等,不可移动文物、(推荐)历史建筑线索、(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和历史环境要素(主要指村南风水塘)占地面积5.6公顷,占核心保护范围的32%,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和(推荐)历史建筑线索、(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占地面积达2.5公顷,是塱头村主要历史遗存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塱头历史风貌的集中展现区域。

核心保护范围还规定禁止五项活动,具体包括—对地段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大面积拆除、开发;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修建破坏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规划保护的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等传统风貌的设施;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村内道路和古树名木等;擅自新建、改建、取消里巷,应保持梳式的整体格局与景观特征。

在高度限制方面,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控制在三层以内、以一至二层为主,建筑高度在9米以下,对目前已超过此限制的其他建筑可视其景观影响程度逐步整治或拆除。若核心保护范围内曾有超过此限制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需要复建,则可作为特殊情况考虑。而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的限高适当放宽,最大值分别是12米和15米。

空置历史建筑

可发展文化产业

《保护规划》对多个方面进行严格限制的同时,在规划目标中提出,对塱头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要进行适度活化利用的策略。

其中,“总体保护策略”中提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公共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古建筑群活化利用的试点范围。比如考虑进一步扩大活化利用的范围,尝试发展更多的城市型文化活动,如专题展览、艺术画廊、摄影展、民间音乐会、古村落保护论坛等,不断扩大塱头村知名度,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产业。

此外,还可在“自我造血”上多下功夫,比如逐步加强与炭步镇、花都区旅游资源的对接和合作,形成差异化发展,成为区域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并进一步丰富塱头村历史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加强餐饮、度假、住宿等旅游配套,从而提升活化利用的综合价值。

而在“展示利用”方面,《保护规划》建议,在不影响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应考虑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通过城市性功能的置换,活化部分空置的历史建筑,发展家庭旅馆、茶馆、文化产业等,形成利用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保护规划》还提到,在村落中部划分旅游商业服务区,使之更好地活化利用古村落中的推荐历史建筑和(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保护规划》对塱头村的建筑物功能分成三类—无兼容性(357处)、可兼容公共服务(45处)、以及可兼容商业和公共服务(272处),其中最后一种兼容性最强,允许兼容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与文化活动,如:文化创意工作室、手工艺品店、特色餐饮店、岭南茶馆、主题旅馆等。当然,兼容功能应该以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为前提。

街巷名称也要保护

《保护规划》将塱头村现状的建筑分成4类(即: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历史建筑线索、(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和其他建筑),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整治措施(即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保护规划》对重点建筑以外的其他传统建筑,规划采用“传统建筑修缮指引”与“建筑分类整治改造建议”结合的方式提出修缮的指引,修缮建议从墙体、地面、柱子、大木构件、屋面、门窗、屋脊、砖雕8个方面展开,非常细致。

《保护规划》的另一个焦点是对塱头村传统的街巷格局有非常严格的保护要求,比如要求:街巷整体格局与空间尺度要严格保护塱头村古建筑群的梳式格局,维持传统街巷宽度与建筑1:2-1:3的宽高比,保护传统街巷的特有氛围;而且,传统街巷铺地要保持长条石板、青砖等传统材料。

除了控制性保护措施外,《保护规划》还要求传统街巷进行指引性保护,从街巷绿化、展示功能、巷门保护、名称保护的维度进行规定,比如在街巷名称保护方面,要求“挖掘街巷名字的渊源,利用建筑山墙展示巷名来源典故及其中内涵,古村街巷继续保持沿用巷名的传统”。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芬 实习生 李美燕

作者:张艳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