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技术指南(2024年版)》的发布,标志着辽宁省在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份文件不仅为省内各地的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同时也反映了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中对消防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早期建设的建筑物逐渐老化,这些老建筑面临着功能落后、设施陈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旧住宅区和工业遗产,它们不仅是城市的记忆载体,更是亟需通过合理规划和技术手段进行保护与活化的重要资源。然而,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特别是满足现代消防要求,成为了一项重大挑战。为此,《指南》应运而生,它针对既有建筑改造中存在的特殊性和客观条件限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来解决难以执行现行消防技术标准的问题。
《指南》涵盖了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等多个章节,并且详细规定了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电气以及建筑装修在内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建筑设计方面,《指南》强调对于防火间距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增设防火墙等措施加以弥补;而在电气系统上,则明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接入原有系统的规则,以保证新旧系统的兼容性。此外,《指南》还特别关注到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这类具有特殊价值的对象,为其制定了专门的防火分隔措施,旨在既保障安全又不影响其原有的风貌特征。
《指南》体现了灵活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一方面,它坚持“不低于原建筑物建成时的消防安全水平”的原则,确保改造后的建筑至少能够达到最初设计时的安全标准;另一方面,《指南》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如透明防火涂料的应用,以及利用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对有线布线困难的情形。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预留了接口。
《指南》也显示出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决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框架,可以有效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到既有建筑改造项目当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比如,《指南》提到当既有建筑改变用途时,需要事先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确认,这实际上是对整个行业规范化管理的一种体现,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指南》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预示着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几个关键发展方向。首先,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即所有改造活动都必须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推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提升建筑管理水平。最后,加强多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相信随着《指南》各项措施逐步落地实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建筑焕发新生,为美丽中国的画卷增添更多色彩。
《指南》的内容详尽,覆盖了从总体方针到具体细节的方方面面。它开篇便指出,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解决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实际困难,特制定本指南,以确保改造后建筑的消防安全不低于建设时的标准。这意味着即使是那些年代久远、建造标准较低的老建筑,在经过适当改造后也能符合现代的安全要求。这对于居住在这些老建筑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保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定义部分,《指南》清晰地界定了诸如既有建筑、整体改造、局部改造等术语的概念,使得后续的具体条款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样的定义对于理解《指南》的适用范围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在实践中因概念模糊而导致的操作失误。例如,“既有建筑”被明确定义为已建成并验收合格、投入使用或具备使用条件且依法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建筑。这一定义确保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建筑都能够受到《指南》的有效指导,从而实现全面覆盖的目标。
关于既有建筑改造分类,《指南》区分了整体改造、局部改造、内部装修和修缮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类型的改造工程可能面临的不同情况,为后续的技术要求提供了更加细化的方向。比如,对于整体改造而言,《指南》强调了如果建筑功能发生变化,则需要按照现行标准进行全面改造,确保耐火等级等关键指标符合最新的规范。而对于局部改造,《指南》则允许在某些情况下维持原有标准,只要不降低非改造部分的安全性即可。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对现实条件的尊重,也确保了必要的安全底线不会被突破。
通用要求部分进一步细化了各类改造项目的具体操作准则。例如,当既有建筑的功能发生变更时,《指南》要求根据新的功能重新评估建筑物的分类和耐火等级,并在必要时进行整体改造以满足现行标准。对于没有改变功能的建筑,《指南》则规定了一些关键要素,如防火间距、疏散楼梯形式等,必须保持不变或不低于原有标准。这些规定意在平衡改造需求与安全要求之间的关系,确保每一处改动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
消防安全评估是《指南》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要求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收集原始设计图纸和其他相关资料,还需要通过专业检测来判定建筑的耐火等级,并对其现有的消防设施状况做出评价。评估结果将成为编制消防设计文件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此外,《指南》还强调了评估结论的重要性,只有经过严格评估并通过专家论证的项目,才能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这样一套完整的评估流程,大大提高了改造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潜在的风险因素。
建筑章节详细列出了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与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救援设施以及构造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里的一个亮点在于,《指南》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不同特点,给出了差异化的处理方式。例如,对于新增设的室外疏散楼梯,《指南》指出它可以不计入防火间距,但前提是不能妨碍消防救援操作。再比如,当涉及到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筑时,《指南》建议采取特殊的防火分隔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显示了《指南》在追求安全的同时,也不忘兼顾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结构章节着重讨论了既有建筑结构的消防设计要点。考虑到老建筑可能存在结构缺陷或损伤,《指南》要求以查勘成果或检测报告为基础,分析现有结构体系和材料性能,确保其耐火极限符合现行标准。对于无法直接满足耐火要求的构件,《指南》提倡通过加固和防火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钢结构和木结构方面,《指南》分别引用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为具体的防护措施提供了权威指导。此外,《指南》还提到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解决方案,如当结构加固确实存在困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消防论证,找到最适合的处理办法。
给水排水章节围绕消防水量、消防水池、供水设施、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展开论述。《指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项优化措施,旨在确保消防水源充足可靠。例如,对于容量增加确有困难的消防水池,《指南》列举了几种折减室外消防用水量的方法,如利用周边市政消火栓或相邻建筑的消防水池作为备用水源。同时,《指南》也注意到实际操作中的便利性问题,建议增设消防车取水口,并配套设置专用取水泵,以方便应急救援时快速获取水源。这些灵活而务实的规定,既解决了现实难题,又保障了消防安全。
暖通章节则聚焦于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的改造。《指南》指出,对于继续使用的原有加压送风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指南》要求其风机布置应遵循现行标准,尤其是当机房设置遇到困难时,可以考虑将风机放置于室外,但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另外,《指南》还特别强调了防烟分区内任意一点到最近排烟口的距离不应大于30米的规定,以此保证火灾发生时烟气能够迅速排出,减少对人体的危害。这些规定体现了《指南》对人员生命安全的高度关切,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万无一失。
电气章节涵盖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消防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电源及相关线路敷设等内容。其中,《指南》明确指出现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产品情况和运行状态应当接受检测评估,以便准确判断是否需要升级换代。对于新增或改造的系统,《指南》要求尽量接入原系统,确保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与此同时,《指南》也认识到某些特定场合下安装有线系统可能会面临诸多不便,因此提出可选用无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作为替代方案。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了技术可行性,又兼顾了现场环境的复杂性,展现了《指南》的前瞻性和包容性。
建筑装修章节主要涉及内部装修和立面改造两个方面。《指南》在此重申了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的重要性,要求其必须符合现行标准,不得降低疏散指示标志的可见度或影响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对于外立面改造,《指南》除了规定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外,还特别提醒要注意屋顶上的直升机救援设施、排烟口等功能区域不受影响。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建筑外观美感的同时,确保其内在安全性能不受损害,实现了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附录部分收录了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评估表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防火分隔措施的相关内容。前者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评估模板,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好地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者则针对特殊建筑提出了具体的防火分隔策略,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这两个附录不仅补充和完善了《指南》的主体内容,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辽宁省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技术指南(2024年版)》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件。它不仅为辽宁省的既有建筑改造工作设立了高标准,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在未来,随着《指南》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将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可点击链接查看:
附件:辽宁省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技术指南(2024年版)
https://chaoshi.zjtcn.com/classifydetails/360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