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下午,历经三年紧张筹备和建设,由中国民生银行全额捐资建设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开馆展“民间的力量”展览在这座体量宏大、设计前卫的银白色建筑中拉开帷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建筑设计师朱锫在接受采访中,谈到其无用之用的建筑理念,并对自然设计手法进行了讲解。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建筑设计师 朱锫
朱锫:今天开馆展的时刻,就像中国的绘画一样,这幅作品只有人去去欣赏阅读,才是它最完美的时刻。我觉得建筑也一样,我并不认为建筑要做得特别完美、漂亮和完整,像今天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这样的空间似乎就很难界定,在有用无用之间,灰色和白色之间,实用与非实用之间。只要有了公众参与,建筑在这个时刻才会立即变成最重要的时刻。我理解的建筑最重要的时刻,其实就是指人的活动,它需要更多的人来替建筑师完成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建筑师自己把建筑做完,把建筑说满,把建筑做圆。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实景图
您提到的无用之用这个概念,您是怎样运用到厂房中达到一个美术馆的空间的?
朱锫:改造一个废弃的厂房是无用之用的具体体现,其实无用之用还有更多的含义,我们今天看似很平凡的事情,却有着很深刻的价值,这些价值没有被人发现,却被我们看成无用的事情。
当然我们生活的空间、生活的城市以及我们居住的建筑,很多都被我们给忽视了,无用之用的概念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这些被忽视的事情中,挖掘它们看似很平常,但是又很重要的基本道理。对于我们曾经遗弃的建筑,比如传统建筑、工业建筑,甚至是被我们视为垃圾的一些城市空间,和一些被我们视为不可用的空间,都让它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这就是无用之用最重要的道理。
我觉得无用之用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道理,他实际上讲述的是在平常的建筑中,去挖掘它深刻的意义和道理,这也是我觉得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
您可否谈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原来的工业景观,以及天光的运用的情况?
朱锫:我自己的设计哲学就叫做自然设计,我认为大自然塑造了人类的生活,塑造了人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人类本身,当然也塑造了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我们发现建筑师不需要做太多的努力,只需借助自然界给你创造的非常奇幻的场景就可以,比如,建筑的灵魂光线,就是其中之一。每个变换的场景,光线和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光跟每一个活动空间之间关系,我们都有意的赋予它特殊的意义。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空间实际是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就像一个展览的开展,很多公众会聚集到这个明亮的空间,借助天光,大家可设想如果这个空间里有一幅很大的作品,光投射在这个作品身上和公众身上的时候 ,当人和空间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一幅作品就变成了最生动的作品。
如果从明亮的空间到一个比较黑的空间,则需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让人眼能有所适应。各种过渡空间,让人有特别的空间经历,光线会帮助我们塑造这样的空间,进入这样的空间的时候,你可以去探索建筑发生的变化,这就是建筑有意思的地方。
现在中国很多的地标性建筑都是由外国的建筑师来做,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的美术馆建筑,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开始介入并且呈现出很好的效果,您是怎么评价这个现象?
朱锫:我觉得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对于我自己来说,作为熟悉的地方,我设计的建筑就会具有更深的关联性,而不是他们所说的表面的方式。我认为在熟悉的文化环境做创作的时候,通常是看不见建筑表面的关联性的,正如本地设计师作品中,看不到本地建筑风格的痕迹,也看不见老建筑所有保留下来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作品是捕捉了各类建筑的特点,捕捉了中国各地的文化。我觉得不管是中国建筑师还是外国建筑师,如果你对地域的文化、对地域的气候、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工业建筑过去存在的感觉不了解的话,那么我们的设计就很难做得那么深刻和深入,很难让人永远喜欢这座建筑。所以地域的建筑师需要发挥更多主观的参与,让建筑更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