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张宝贵:心在天而行于地

2015/07/242271 作者:佚名
导读:张宝贵:“心在天”是指我从我自己的状态在说一些无保留的话,而“行于地”则是从材料技术的角度在讲。心在天而脚行于地,是我的一种状态,后来我悟到这其实很难。……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心在天”是指我从我自己的状态在说一些无保留的话,而“行于地”则是从材料技术的角度在讲。心在天而脚行于地,是我的一种状态,后来我悟到这其实很难。我出了一本书,叫《宝贵的语言》,惊动了很多设计师,这次我从书里摘录了一些话讲给大家听:

每个人关注的问题不一样,建筑师不但关注建筑,也关注人,而且很会表达。建筑师从建筑学角度关注我们,对我们是一个安慰。我有时为了效益会不顾一切,建筑师关心的东西和商业关心的不一样,两种关心角度会培养两种心态的人。

我每年清明回老家祭祖上坟,就把我的画册烧了,我希望我的爹妈能知道我在好好活着。小时候他们告诉我不管怎么样都要当个好人,我现在明白了:当能人容易,当好人太难了。

我讲话经常歇斯底里,嗓子都哑了,成了习惯,三五个人也这样。老天爷的一种恩宠就是让我们呼吸,吐出去什么不知道,在吐;吸进来什么不知道,在吸。一呼一吸是奥秘,不要去琢磨,一琢磨就假了。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呼吸,很有意思。

我给清华建筑学院的研究生讲话,有些孩子哭了,说童话又回来了,原来这个时候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一样,需要童话。童话不等于现实,不能当钱花,但大家需要这个,不然七仙女再也不下凡了,因为董永不在人间了。

很多外在的东西就像阳光,照耀进来,心中也暖和。建筑肯定不仅仅为了居住,不仅仅为了标榜,不仅仅为了传承,有另外的东西需要我们明白,叫“梦”。

我常拿混凝土开玩笑,混是混合的混,凝是凝固的凝,土是土地的土。现在的房地产商等土地升值,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打仗争的是土,可是往往说起某个建筑某个人,用“土”表示俗和低级,很喜欢土地带来的财富,可是又怕被说成土,这就是一个矛盾。我在农村46年,和农民在一起离不开土,土里土气成了村里人的形容。我从村里出来到城里,回到村里很高兴,回去以后有一股虚无在生长。我说话嗓门大,大家说我有底气,可能因为脚在地上有关系。不管怎么调侃,还要回到村里干活,那有50亩地,200多号人。就像睡着了做梦是在床上,踏实。

我一会儿在乡下,一会儿在城里,一会儿侃理想,一会儿回到现实之中,不断转换,让我离开了固定。不在形式在内心。我们工人在打桩梁上的字,有多少个尺条就要打多少字,我说这叫“地”——不是那个盖楼房的地,没有这样劳动的地,楼房从哪里长起来?

这是中信金陵酒店,是崔恺设计师设计的,位于北京平谷。2012年4月的一天下午,崔总打电话让我去平谷,到了中信金陵酒店项目工地,崔总和项目负责人刘总在等我,我觉得有什么事儿很重要。崔总向我讲述了项目的规划和组建过程,据说这个项目因为资金问题等了7年,关于建筑外墙,想听听我的意见。正好那个时候我公司正在全力以赴研究装饰混凝土,以前我们为一些项目做过假山石,我和崔总一下就就想到了山上的石头,4/5米长,用在金陵酒店项目上正合适。这是做完的效果,没有人知道这是废料做的,好就好在崔总马上认为这就是他想要的东西。

崔总和我合作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实践,这个过程如果单纯地看,就是一个干活的老板在找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大家想把活干好;如果从生命角度看,这些过程就是生命。所以我认为混凝土是活的。

装饰混凝土是在土地里长起来的,所以长起来的故事比盖完房子还重要。没有故事就没有创造,没有故事就没有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故事。但是现在经常是畅谈文化的都见物不见人,文化忽视了人的精气神。我不知天高地厚,有会我就来,让我讲我就讲,就是建筑师把我绑架了,不断地给我难题,不断地创造故事,后来发现我自己也不是老板,而是专门来侃大山的。我把这个看作是老天爷把我变成人,没变成山没变成其他动物的原因,就是让我来说话。

这是崔总的另外一个设计,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他经常到我们单位去跟我们一起做研究,跟我们谈他的想法。比如做成这样镂空的墙板,我们就要讨论这种瓷砖能补裂吗?能防止污染吗?一开始要加槽,考虑到会变得细碎,最终没有做槽,采用了平的效果。他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很多人会说建筑师老给你出难题,消极地看,一切都是难题,因为只有投入没有收获;积极地看,建筑师表达了未来的可能性。作为未来的工作者,要用多少钱才能买到本质的特征?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建筑师在呼唤一种技艺,我们则是创造一种技艺去帮助建筑师实现设计。这是一个突围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会造就建筑之美。

建筑师提更高的要求不仅具有当下的意义,还包含了更多的内在,如果我们做不到,那么大多数建筑师都不能达成自己的设计预想。

我们体会自然,我们比照自然,在为建筑师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又对自然有了新的感悟,我们在做工程的时候就有了自然的表达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陪伴了我26年,本来是求生存,没想到在实践中遇到了建筑发展的需要,建筑创作与材料研究互为生成,所干的都是小事,但一天比一天长大。建筑师给我上了一堂大课,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享受的是一种乐趣。

人物简介:

张宝贵,18岁去山西临猗县插队,37岁回到北京专门从事造石艺术的研究创作工作。43岁创办了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45岁在中央美院举办个展,46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混凝土雕塑《对话》曾作为低碳产品被科技部万刚部长赠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二十多年来,他的公司相继为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拉萨火车站、上海世博会国奥馆、陕西大明宫等几百个项目提供了再造石装饰制品,他先后应邀在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院、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讲建筑、讲材料、讲艺术、讲哲学,一种来自民间的、环保的、自主创新的艺术混凝土故事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关注。

文章来源:畅言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