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设计院副院长 郭建祥
外形流畅如海鸥翱翔般的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有着“交通建筑巨无霸”之称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被人们称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两扇“落地窗”。宽敞大气、舒适便捷,是许多旅客们在这里“落地”后的第一感受。而这也正体现了设计师郭建祥的初衷:希望在交通建筑这个大容器中,旅客们不会感到局促和压力,而是能非常愉悦地开始或完成自己的旅程。
1987年,郭建祥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用他的话说,是“赶上了交通事业大发展的好时候”。对于主攻机场和交通类建筑设计的郭建祥而言,前路尽是机遇和挑战。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民航机场高速发展的十年。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中国一线城市的机场新航站楼逐次呈现于世人面前。少为人知的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内顶级机场中,真正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全过程原创设计的只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而这项工程的设计总负责人,正是郭建祥。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容易。早在1996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启动时,郭建祥便作为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奋战3年,配合法国设计团队完成项目。到了2004年,浦东机场二期工程启动,更大的挑战迎面而来:超过50万平米的航站楼,超过17万平米的交通中心,成为国际航空枢纽的机场定位。郭建祥告诉记者,“当时国内大型机场航站楼的方案设计完全由外国建筑师垄断,在浦东机场项目上我们甚至还没有参与国际方案竞标的资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5家境外知名设计公司参与的竞标完成、规划方案确定后,业主遭遇了选定的规划方案尚存诸多问题,建筑方案二轮修改后仍不满意的尴尬。作为业主咨询方,郭建祥领衔的现代设计集团团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构想,从而进入了业主的视线。然而,选择国内设计院在当时并没有先例,对业主来说这有风险。在业主犹豫、团队有所顾虑的情况下,郭建祥的意愿却异常坚定:“也许我们与外国人合作更稳妥,我们个人可以少承担些风险和压力,但中国的设计院、中国的建筑师会失去一次难得的机会!”
优雅的造型、色彩明亮的空间让世界各地的旅客在其间自在穿行;三层叠加式的候机模式国内首创,多达26个国际国内可转换机位最大限度拓展了航站楼的运营灵活性;首次将“区域大交通”理念带入航空港,实现了一体化交通中心的旅客集疏运模式。这是郭建祥带领的设计团队,经过3年的艰辛努力后交出的精彩答卷。
化繁为简一心打造“旅客的欢乐殿堂”
包含了多达64种不同的旅客换乘方式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可以称得上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而这样一个“巨无霸”型的交通枢纽,郭建祥将它设定为一个更为感性化的形象:“旅客的欢乐殿堂”。
“我一直在思考,对于虹桥枢纽这样一个交通建筑巨无霸,如何让普通老百姓在其中不迷失、不疲倦,如何让旅客感受到一种到家的愉悦,我必须要找到这样一把钥匙,让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从业30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郭建祥遇到的最大的挑战,而面对种种难题,他仍然坚持着一贯的设计思路:以人为本。
作为与郭建祥共事多年的同事,事业三部副总建筑师夏崴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郭建祥在工作上最大的特点:“很多建筑设计师会追求艺术家的那种张扬,喜欢设计一些外形奇异的作品,而他永远是先考虑功能性和体验性,永远以旅客的体验为设计的出发点,哪怕因此导致成本增加而与业主发生争执,他也不会在这方面让步。”当然,“以人为本”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实现起来也绝非易事。比如说问讯处和洗手间的位置,放在哪里最便于旅客使用?一座如迷宫般的庞大建筑中,各类标识如何做到清晰准确而不令人混淆?业主要求增加的招商位、广告位与公共便民设施发生冲突时,如何去据理力争?每一个细节,都在郭建祥的考虑范围内。
现在,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们置身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中,看到的是一个集机场、高速铁路、城际快铁三类交通方式为核心,以长途、公交、地铁、社会车辆等城市交通网络为纽带的巨型交通综合体。与此同时,旅客们也在这里看到,井然有序的指向标识引导着人流往来穿梭;整洁宽敞的空间和排布合理的商业街区让人们各取所需;和煦的天光洒落到地下9米深的地铁车站大厅……
一切都如设计者郭建祥理想中的那样:“我希望能改变人们过去对交通枢纽那些不好的印象:嘈杂、拥挤、脏乱……在交通建筑这个大容器中,旅客们不应该是在拥挤和压力中匆匆走过,而是应该能非常愉悦、舒适地开始或完成一段旅程。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也是一种品质的体现。”
从业三十年过程很痛苦,结果很欣慰
正如郭建祥回忆自己入行之初的情形时所说,他“赶上了交通事业大发展的好时候”。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整个中国建筑行业都处于一个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作为承担着项目设计重任的建筑师,郭建祥的工作负荷也与行业的发展速度成正比。
从业三十年来,最忙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节奏,郭建祥已经记不得细节,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项目,一个接一个的会议,与业主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当然还有像雪片一样数不清的图纸。据一起参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工作人员回忆,自2006年上半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方案中标至2009年4月设计图纸全部完成,郭建祥始终与项目组并肩作战。在施工配合后期阶段,他经常白天在单位处理技术管理事务,晚上匆匆赶往工地,在设计现场与正在那里加班的设计人员共同探讨并关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项目上用到的材料、颜色、型号规格等,几乎每一样都经过郭建祥亲自精挑细选。2010年3月16日,该项目正式投入使用并获得业内外的一致好评,与浦东机场二期工程相比,虹桥枢纽项目设计面积增加近一倍,但设计周期却缩短了约三个月。
“说实话,过程都是很痛苦的。”品味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郭建祥只用“痛苦”两个字形容。所不同的是,这种痛苦也常常是催化出神奇结果的动力:“当所有的困难和痛苦最后都在方案中得到了好的解决,每一个项目都弥补了之前的遗憾并在前面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当我们理想中的想法变成现实中的空间并得到业界和公众的认可,我会觉得当初这些痛苦的东西都被化解了,身心就获得了最大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