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棕树植物文化

2022/07/13264 作者:佚名
导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榈叶。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属于叶编的范畴,它始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棕编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蓑[suō]衣”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人们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为芒草所制,名“蓑“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古典诗词中,常有蓑衣形象出现,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它的材料便是常见的棕榈叶。棕草制品,古来有之。棕编属于叶编的范畴,它始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棕编综合运用草编、竹编中的一些编织技巧,通过撕、拉、绕、穿、刺等方法进行艺术创作。

“蓑[suō]衣”史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人们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为芒草所制,名“蓑“[suō],又称“蓑衣”。江南盛产棕榈树,多用棕丝编织蓑衣,称棕衣,也有称“棕蓑衣”。传说上古时虞[yú]尧为种田人出生,他登位时无衣可穿,就剥来毛棕编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贺。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不但可避风雨,且可防猛兽。《明会典·计赃时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贯。”可见棕蓑衣伴着人们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了。

很久以来,蓑衣是各家必备雨具,连王公贵族豪门中亦少不得此物。《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写道:“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ruò]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只是后来,随着其它更美观的雨具的出现,它从家家必备之物,退到农家独有,成为南方农民劳作时的专用的雨具。记得小时候,农村家家都有好几件棕衣,一般是家里有几个劳力就至少有几件棕衣。早年夏天时,生活困难的人家还用几片棕片缝制短裤。历史上蓑衣对人们生活影响甚深,这从历代诗文中得到反映。如《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汉毛亨注释:“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唐崔道融《田上》诗:“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张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名句,描绘了一幅极富诗意的江南渔家生活画面,或让人垂羡的江南隐者生活场景。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