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之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建筑与佛教艺术开始融合。例如在山西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柱础上,已凋有覆盆莲花及盘龙、人等复杂之纹饰。因此,自东汉佛教东传之后,佛教的装饰艺术对往后柱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莲瓣的装饰,被广泛地运用于柱础。古代的莲瓣柱础多作覆盆式的铺地莲花,其莲瓣较为写实且富变化。这种类似佛教「莲花座」的古式覆盆莲花造形,即是宋代所谓的「宝装莲华」在鹿港龙山寺山门的柱础,尚可见到。台湾庙宇中常见的莲瓣形柱础,其造形已不同古制,并有束腰及底座的产生,在上端凸出的肚部作莲瓣凋饰,其莲瓣以圆弧收齐上下唇缘,而呈现上下对称的长椭圆形。整体造形类似南瓜,所以又称为「南瓜形柱础」或「瓜瓣形柱础」。唐代的柱础依壁画及石刻上所见,仍以覆盆莲花式的为主,但莲瓣较六朝初期的略为肥短。宋代,柱与柱础的装饰益形细致,佛教装饰除与本土建筑融合外,并开创出成熟的风格。在宋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纹饰,即载有:海石榴花、牡丹花、宝相花、铺地莲花、仰覆莲花、蕙草、龙风纹、狮兽及化生之类等,这些纹饰即是大多受了佛教艺术之影响。此外,营造法式第三卷中,对柱础的形式、比例及装饰手法更有详细的说明: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减地平鈒,压地隐起华,剔地起突,亦有施减地平鈒及压地隐起莲瓣上者,谓之宝装莲华。